时间: 2025-04-24 20:05:2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15:53
“敛手束脚”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收起手脚”。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不再活动或限制自己的行为,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某种原因而压抑自己的能力或行动,表现得拘谨、谨慎。
“敛手束脚”源于古代,最早见于《左传》中的相关记载,表达了一种为了避免冲突或保持低调而采取的克制态度。该成语反映了古人对行为举止的重视和对外界环境的敏感,强调了在某些情况下,保持低调的重要性。
该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日常对话中,以及演讲中,适用范围较广。比如,在讨论个人在职场中的表现时,可以用“敛手束脚”来形容一个员工因为公司文化或领导风格而显得不够主动的状态。
同义成语:抑制自我、收敛锋芒
反义成语:张扬个性、放手一搏
在**文化中,谦逊和克制被视为美德。成语“敛手束脚”反映了这种文化背景,强调在某些情况下,低调和谨慎可能比张扬更具智慧。在现代社会,虽然有些人提倡个性张扬,但在职场、社交等场合,适度的敛手束脚依然具有其重要性。
“敛手束脚”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压抑与无奈,但同时也能引发对自我提升和反思的思考。它提醒我们在某些环境中需要保持警惕,不轻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有时我也会感到需要“敛手束脚”,尤其是在新的团队中。我意识到,适度的低调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团队文化,而不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某个故事中,我可以写到一个年轻的舞者在舞台上“敛手束脚”,因为她害怕失败,但最终通过内心的挣扎,找到了勇气,终于能够展现出她的才华。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hold back”,虽然语义不完全相同,但在某些情况下也有相似的含义,指的是抑制自己的行为或情感。在不同文化中,对这种克制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通过对“敛手束脚”的全面分析,我意识到这个成语在表达中具有深刻的内涵。它不仅反映了个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也提示我们在沟通中适度的克制与谦逊的重要性。这对我在语言学*和交流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敛:收,约束。形容因寒冷而四肢伸展不开的样子。也形容做事顾虑多,不敢大胆放手。
《明史·张居正传》:“居正敛手束脚,不敢复言。”
《宋史·岳飞传》:“飞敛手束脚,不敢复言。”
《晋书·王导传》:“导敛手束脚,不敢复言。”
《后汉书·袁绍传》:“绍敛手束脚,不敢复言。”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敛手束脚,不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