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40:3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15:43
“敛声屏息”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收敛声音,屏住呼吸”。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某种情况下需要保持安静,集中注意力,通常用于形容人们在进行重要活动或听取重要信息时的专注状态。
该成语的来源并不明确,但其字面意义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墨客在进行诗词创作或聆听讲演时的情境。古代文化中,安静和专注被视为对知识和智慧的尊重,因此“敛声屏息”常用于形容对某些重要时刻的重视。
“敛声屏息”可以用于多种语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细微差别:同义成语强调集中注意力的状态,而反义成语则强调声音的嘈杂和混乱。
在*传统文化中,安静与专注被视为一种美德。在现代社会,这种状态在学、工作或社交场合仍然极为重要。人们常常需要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保持专注,这使得“敛声屏息”的*惯更加重要。
“敛声屏息”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肃穆和专注,联想到面对重要事情时的认真态度。这种态度能够激发人们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也反映了对他人的尊重。
在我的学*过程中,尤其是进行重要考试时,我常常会提醒自己“敛声屏息”,以保持专注,确保能充分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在某个宁静的夜晚,月光洒落在静谧的湖面上,四周寂静得仿佛连风都屏住了呼吸,似乎在提醒我:此刻,敛声屏息,聆听内心的声音。
在英语中,可以用“hold one's breath”或“hold still”表达类似的专注和安静状态,但缺乏“敛声屏息”那种文化背景中对安静和尊重的强调。
通过对“敛声屏息”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它不仅是一个形容专注的成语,更是一种对生命中重要时刻的敬畏和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种成语的理解帮助我更好地把握语境和表达情感。
三十万军民敛声屏息地倾听领袖的庄严洪亮的宣告。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敛声屏息,不敢出声。”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西从鄢陵,敛声屏息,不敢出声。”
《儒林外史》第十回:“众人敛声屏息,听他讲说。”
《聊斋志异·聂小倩》:“宁生敛声屏息,潜伏不动。”
《红楼梦》第五回:“宝玉敛声屏息,不敢作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