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5:00:3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15:57
“敛怨求媚”是一个汉语成语,由“敛”、“怨”、“求”、“媚”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收敛怨恨,寻求取悦。它的基本含义是为了讨好他人而抑制或掩饰自己的不满、怨恨情绪,通常带有贬义,意指一种迎合的态度。
“敛怨求媚”的具体来源并不明确,但可以推测它与**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以及权力关系的处理方式有关。在历史上,许多文人和官员常常为了维护个人利益而选择隐忍和迎合,这种行为在古典文学中屡见不鲜。成语的使用反映了对这种行为的批判态度。
“敛怨求媚”常用于描写人们在社交、职场或家庭中,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而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的情景。它可以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也可以在日常对话中。例如,在讨论某个同事的行为时,可以说他总是“敛怨求媚”,以此来形容他在工作中对上司的迎合。
同义成语:迎合拍马、阿谀奉承
反义成语:直言不讳、言辞坦荡
在**的传统文化中,和谐与人际关系的维持被视为重要的社会价值。因此,“敛怨求媚”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必须作出的妥协与忍耐。然而,现代社会强调个体的真实表达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使得“敛怨求媚”的态度逐渐受到质疑。
“敛怨求媚”常常让我联想到一种无奈的情感,似乎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去迎合他人。这种行为虽然可以带来短期的和谐,但长期来看,却可能导致内心的不满和孤独。
在工作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同事,为了得到上司的认可,常常表现出对上司的无条件支持,而忽视了团队其他成员的感受。这样的行为让我意识到,“敛怨求媚”虽然能在短期内维护表面关系,但终究会影响团队的凝聚力。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敛怨求媚”:
笑面迎风,心中怨影藏,
敛怨求媚,岂能得真章。
唯愿真情,伴我同行路,
莫让虚假,成我心中伤。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curry favor”,意指通过谄媚或迎合的方式来赢得他人的青睐。虽然两者的文化背景不同,但都反映了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取向。
通过对“敛怨求媚”的全面分析,我理解到这一成语不仅反映了个体在社会中面临的挑战,也揭示了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它在语言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让我意识到真实表达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我在社交中保持真诚。
上生日,诸道节度使献金帛、器服、珍玩、骏马为寿,共直缗钱二十四万。常衮上言,以为‘节度使非能男耕女织,必取之于人,敛怨求媚,不可长也。’
《资治通鉴·唐纪》:“李林甫为人阴险,敛怨求媚,以固其宠。”
《后汉书·宦者列传》:“宦者郑众,为人谨敏,敛怨求媚,以得幸于帝。”
《汉书·王莽传》:“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敛怨以求媚,故百姓不附。”
《史记·吕太后本纪》:“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然敛怨求媚,非其本心。”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敛怨以求媚,不亦难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