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1:19:2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11:24:56
“退避三舍”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退后三舍”,其中“舍”指的是古代的一个行程单位,约合现在的三十里。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在面临强敌或困难时,有意识地后退、避让,以避免冲突或损失,表现出一种谨慎和灵活的态度。
“退避三舍”源自《史记·平原君赵佗列传》。故事中,平原君赵佗与其敌人相遇时,为了避免冲突,决定后退三舍,以示不愿意与对方争斗。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军事和政治中的智慧与策略,强调了知己知彼、灵活应变的重要性。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在面对强大对手或困境时,采取退让或回避的策略。它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也适用于日常对话、演讲等场合。例如,在商业竞争中,一家公司可能会选择暂时退让,以观察市场动向,再做出反应。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强调的都是在面对压力时的避让态度,而反义成语则表达了直接对抗或坚持的精神。
在**文化中,退避三舍的策略体现了“和为贵”的思想,强调和谐与避免冲突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商业和人际关系中,这种策略也常常被视为一种智慧的表现。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也可能会批评这种策略为过于软弱或不够果断。
“退避三舍”这一成语常常让我联想到智慧与策略,尤其是在复杂的人际关系或商业竞争中。有时,适当的退让可以带来更好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一味的冲突。这种情感反应也让我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平衡坚持与灵活。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参与团队项目时,团队内部出现了意见分歧。为了避免争吵,我选择了暂时退避,倾听大家的意见,最终形成了一致的方案。这让我体会到“退避三舍”的智慧。
在一个故事中,描述一个年轻的武士,面对强大的敌人,他决定“退避三舍”,在山谷中隐匿,观察敌人的动向,最终找到破敌之策,反击成功。这个故事通过“退避三舍”的运用,展现了智慧与勇气的结合。
在西方文化中,有类似的表达,如“pick your battles”,强调选择何时出手与何时隐退。这种思想反映了在面对挑战时,审慎与策略的重要性,虽然用词不同,但核心思想相似。
通过对“退避三舍”的深入分析,我体会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更有效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策略,使沟通更加丰富和有深度。
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我说姊姊不过,只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