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6:40:3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54:14
“修桥补路”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修缮桥梁和道路,基本含义是指改善交通设施,方便人们的出行。引申义为修补和完善事物,以提升其功能和效益。
该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交通是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修桥补路的活动常常与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密切相关。虽然没有特定的文学出处,但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概念常被提及,表明治理者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
“修桥补路”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修桥补路”在**文化中象征着政府对民生的关心与社会发展的重视。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
该成语让我联想到社会责任感和对未来的关注。它强调了人们对生活环境改善的期望,也反映了对社会进步的渴望。在表达时,可以用来激励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建设。
在学校时,我参与过一次社区志愿活动,我们一起清理小区道路和修补一些损坏的设施。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修桥补路”的重要性,不仅改善了环境,也增强了邻里间的凝聚力。
在一个小故事中: “在偏远的山村,村民们一直为交通不便而苦恼。一天,一位年轻的工程师决定留在村里,他带着工具和热情,开始了修桥补路的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村里的道路变得宽敞平坦,桥梁也焕然一新。村民们感激地说:‘多亏你,这里才变得如此美好!’”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build bridges and pave roads”,这一表达同样强调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和社会进步的象征。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其内涵在各个文化中都具有相似的意义。
通过对“修桥补路”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字面上的修缮工作,更是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关注。在语言学中,理解和运用成语能够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深度,是提升语言能力的重要环节。
《后汉书·王丹传》:“家累千金,好施与,周人之急,每岁农时,辄载酒肴于田间,候勤者而劳之,其堕懒者耻不致丹,皆兼功自厉,邑聚相率,以致殷富,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辄晓其父兄,使黜责之,没者则赈给,亲自将护,行旅亦以为便,故能上下相体,莫有争讼,道路开通,人怀喜思,丹资性方洁,疾恶强豪,时河南太守同郡陈遵,关西之大侠也,其友人丧亲,遵为护丧事,赈赡寡孤,依遵为生者甚众,丹乃与遵绝交,遵数贻书请之,丹竟不报,遵后为司直,数为丹设酒肴,丹亦不赴,遵每见丹,辄以礼自持,丹亦不与语,遵甚恨之,然敬其名德,终不敢害,丹子有同门生丧亲,家在中山,白丹欲往奔慰,丹不听,督促切至,竟不许之,曰:‘俱受业,何忍独行!’生乃止,其廉正如此。”
我丈夫是个善人,一生好的是~,敬老怜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