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3:11:0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16:17
“应天受命”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为“响应天命,接受命令”。它通常指的是一个人或一个政权获得上天的旨意或命令,带有一种权威和正当性的意味。在历史上,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帝王或领袖的合法性。
“应天受命”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社会,尤其是明清时期。根据《周易》中的“天命”思想,天命被视为一种道德与政治的合法性。在《史记》中,许多帝王如汉高祖刘邦,都声称自己是“应天受命”而得以统治,从而向民众表明其统治的合法性。
在文学作品中,“应天受命”常用于描写权力的正当性,比如在历史小说、戏曲中,帝王登基时通常会提到此成语。在日常对话中,可能用于形容某人接受某种责任或任务,暗示其具有重要性或必要性。在演讲或政治活动中,使用此成语可以增强演讲的权威性。
同义成语:天命所归、天意所归
反义成语:自作自受、无缘无故
“应天受命”在**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反映了古代对天命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这种思想不再被绝对接受,但在某些政治文化中,仍然可以看到类似的权威论述。这成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领导者合法性和责任的看法。
“应天受命”让我联想到责任与使命感。它传达出一种崇高的责任感,似乎在告诉我们,有时我们所承担的任务是大于个人的,而是历史和时代的召唤。这种情感激励我去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在我的工作中,我曾经担任一个项目的负责人。在团队讨论时,我提到了“应天受命”,试图让团队成员意识到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完成任务,更是对客户和社会的责任。这样的表述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在一个故事中,我设想了一个年轻的王子,他在面对国家危机时,接受了“应天受命”的任务,带领人民走向光明的未来。故事中反复提到这句成语,强调了他肩上的重任和命运的选择。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与“Divine Right”相比较,指的是君权神授的思想。然而在具体用法上,西方通常不采用成语的形式,而是通过历史文献和典故来表达这种合法性。
通过对“应天受命”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历史与文化中权力合法性的复杂性。这不仅在语言学中帮助我丰富了表达方式,也促使我思考责任与使命感在个人生活中的意义。在未来的交流中,这个成语将成为我表达权威和责任的重要工具。
陛下应天受命,登坛日恨不得谢益寿奉玺绂。
《资治通鉴·汉纪·光武帝建武元年》:“光武应天受命,起兵讨莽。”
《后汉书·光武帝纪》:“光武应天受命,起兵讨莽。”
《汉书·王莽传》:“莽自谓应天受命,遂即真。”
《史记·太史公自序》:“孔子曰:‘天子应天受命,诸侯应天受国。’”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天子应天受命,诸侯应天受国。”
唐·陈子昂《为乔补阙庆武成殿表》:“今陛下~,括地登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