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0:47:3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53:47
“凤毛麟角”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凤的毛和麟的角,象征着非常稀有和珍贵的事物。基本含义是指像凤凰的毛和麒麟的角一样,形容人或物极为稀少而珍贵。
成语“凤毛麟角”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凤是传说中的神鸟,象征着美好和吉祥;麟则是传说中的神兽,象征着仁德与祥瑞。根据《后汉书·王允传》中的记载,王允用“凤毛麟角”来形容人才的稀有与宝贵,这一成语逐渐被广泛使用,成为形容珍稀事物的典型表达。
“凤毛麟角”可用于多种语境中:
在**文化中,凤和麟都被视为吉祥和美好的象征,因此“凤毛麟角”不仅仅是对事物稀有性的描述,也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视。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人才选拔、艺术评价等领域,强调优秀与稀缺的价值。
“凤毛麟角”让我联想到对珍贵事物的珍视与追求,常常激发我对优秀事物的向往。在表达时,它带有一种赞美和敬仰的情感色彩,使人对所描述的事物产生更多的关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招聘会上遇到一位非常优秀的候选人,他的能力和经验让我想到了“凤毛麟角”。我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他的稀有与珍贵,强调了他在众多候选人中的突出表现。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使用“凤毛麟角”:
寻常百态随风舞,
凤毛麟角难得见。
才子佳人各有道,
共此清风共此月。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rare gem”或“one in a million”,同样用来形容非常稀有而珍贵的事物。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所传达的感情色彩和含义在不同文化中是相似的。
通过对“凤毛麟角”的深入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也让我们在交流中更具表现力,能够更精准地传达对稀有和珍贵事物的欣赏与尊重。
《清史稿·文苑传一·王士祯》:“士祯,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顺治十五年进士,累官至刑部尚书。诗文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时人谓之凤毛麟角。”
《明史·文苑传三·徐渭》:“渭,字文长,山阴人。十余岁仿扬雄《解嘲》作《释毁》,长,师事季本,为诸生,有盛名。督学薛应旂奇之,曰:‘此君他日必以文鸣世。’然数奇,屡试辄蹶。”
《宋史·文苑传六·李公麟》:“公麟,字伯时,舒州人。第进士,历官至朝奉郎。博学好古,自号龙眠居士。尤工画,山水人物,皆臻妙境。时人谓之凤毛麟角。”
《新唐书·李贺传》:“贺,字长吉,郑王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南史·谢庄传》:“王元谟问庄何子可继,庄曰:‘卿若遇汉武,亦当如我儿。’元谟曰:‘何以言之?’庄曰:‘此儿文才有如凤毛,武略有如麟角。’”
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谢灵运的孙子谢超宗很有才学,他担任新安王刘子鸾的常侍,他写各种文告十分精彩,孝武帝夸奖他有凤毛。右卫将军刘道隆听孝武帝夸他有凤毛,以为有稀罕之物,于是到谢家寻找,找了半天也没找到
全县只考上你一个,无论如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