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20:0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12:19
成语“思如涌泉”字面意思为“思绪如同涌动的泉水”。它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思维活跃、灵感迸发,表达出一种思考的深度和迅速的感受。
“思如涌泉”这一成语来源于古代文学,强调了思维的灵动与迅速。虽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其意象与古人对泉水的崇敬及其象征意义密切相关。泉水常被用来比喻智慧、灵感和清新活力,因此“思如涌泉”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思如涌泉”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泉水常常象征着智慧和灵感。成语“思如涌泉”不仅表达了思维的活跃,也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和智慧的崇尚。现代社会中,尤其在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能够快速产生创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被广泛重视,因此这一成语依然适用。
“思如涌泉”让我联想到灵感的迸发和创意的自由流动。这种状态常常伴随着强烈的兴奋感和满足感,让人觉得能量充沛,思维清晰。它激励我在创作和思考中追求更高的境界。
在我的学*和创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灵感枯竭的时刻,但一旦灵感涌现,便会感到无比的畅快。我会在写作时,尝试让自己进入一个“思如涌泉”的状态,通过放松心情、观察周围的事物来激发灵感。
在一个静谧的夜晚,月光洒在窗前,思绪如泉水般涌动。灵感的音符在心中跳跃,我拿起笔,写下了那首动人的诗篇。每个字句都仿佛是泉水中的涟漪,荡漾着心灵的共鸣。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stream of consciousness”,强调思维的自然流动和不加修饰的状态。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两者都反映了对思维活跃状态的赞美。
通过对“思如涌泉”的深入学,我认识到思维活跃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激励我在生活中追求灵感与创意的源泉。它在我个人成长和语言学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强记洽闻,幽赞微言;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宋史·文苑传五》:“(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新唐书·文艺传上》:“(李白)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
《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六岁善辞章,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勃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邻可以企之。”
《南史·文学传》:“(刘勰)少孤贫,笃志好学,博通经史,文思如涌泉。”
《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舍人~,峤所不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