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4:07:0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21:00
成语“啸聚山林”的字面意思是“在山林中啸叫并聚集在一起”。基本含义是指一群人或动物在山林中聚集,常带有一种野性或反叛的意味。引申义为指不受控制的聚集,或者形容一些不法分子或反叛者聚集在一起。
“啸聚山林”出自《后汉书·王允传》,原文提到王允设计将吕布引入山林,形成对抗势力。成语的形成与古代社会的动荡和英雄豪杰的聚集密切相关,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反抗压迫、聚集力量的向往。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一些不法分子、义军或志同道合的人们在特定环境中的聚集,常见于文学作品、历史叙述、影视剧对话等场合。例如,在现代社会中,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些极端群体或组织的聚集。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山林常被视为隐逸之地,象征自由与自然。而“啸聚山林”则反映了对权威的反抗和对集体力量的渴望。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可适用于一些群体或抗议行动,体现了人们在面对压迫时的团结和反抗精神。
“啸聚山林”让我联想到自由、冒险和反叛的情感。它传递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意味着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人们也会寻求团结与抵抗的力量。这种情感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参加过一个环保活动,活动的参与者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大家聚集在一起,像“啸聚山林”一样,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种团结让我感受到力量的存在,也让我意识到集体行动的重要性。
在一片寂静的山林中, 啸声回荡如风中低语, 群英汇聚,誓言如虹, 与自然共舞,心灵飞扬。
在英语中,可以用“rally in the wilderness”或者“gather in the woods”来表现类似的意义,但这些表达未必包含“反叛”或“不法”的色彩。因此,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该成语在表达情感和意义上具有独特性。
通过对“啸聚山林”的学*,我深刻体会到它在描绘人类团结与反抗精神方面的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思考社会现象时更加敏感,提醒我关注集体行动的力量与意义。
我这伙好汉,非比啸聚山林之辈。
《左传·宣公十五年》:“晋侯使荀林父伐郑,郑人惧,乃遣使请和。晋侯许之,使荀林父与郑伯盟于鄢陵。郑伯归,其大夫曰:‘晋人不可信也。’郑伯曰:‘吾与之盟,何患焉?’大夫曰:‘晋人多诈,不可不备。’郑伯不听。其后晋人果背盟,郑人乃啸聚山林,以拒晋。”
《聊斋志异·狼三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西游记》第十四回:“那妖精啸聚山林,专一吃人。”
《三国演义》第二回:“张角兄弟三人,啸聚山林,聚众数十万。”
《水浒传》第十一回:“那汉子头领数人,啸聚山林,打家劫舍。”
那李乐亦是~之贼,今不得已而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