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3:49:5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20:58
成语“啼天哭地”字面意思是指哭声震天动地,形容非常悲痛或悲惨的情景。它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在遭遇重大打击或悲伤时的情绪反应,强调悲痛的程度和影响。
“啼天哭地”的来源并不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典文学和民间传说中的悲伤情节。许多古代诗词中都有以哭泣表达悲伤的情感,尤其是在描述离别、死亡等主题时。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夸张的描述来强调悲伤的情绪,形成了这个成语的基础。
在不同的语境中,“啼天哭地”可以用于: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哭泣常常被视为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面对生离死别时。“啼天哭地”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也揭示了社会对悲伤的集体反应。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重大灾难或悲剧发生时。
听到“啼天哭地”,会让我联想到许多悲伤的瞬间,无论是个人的经历还是社会**。这种情感的共鸣使得这个成语在表达悲痛时显得尤为强烈,能够引起他人的同情和理解。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经历过一位亲人的去世,那段时间我确实感到啼天哭地,整个人沉浸在悲伤之中。此时此刻,这个成语准确地表达了我的感受,也让我在与朋友倾诉时找到了合适的词汇。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啼天哭地”:
月明点滴泪如雨,
啼天哭地诉离愁。
声声入耳心难忍,
唯愿天上再相逢。
这段诗句通过将“啼天哭地”与离愁结合,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rying out loud”或“sobbing,” 但这些表述往往没有“啼天哭地”那种震撼人心和夸张的情感效果。在其他文化中,悲伤的表达也多种多样,但“啼天哭地”的夸张方式在许多文化中都不常见。
通过对成语“啼天哭地”的深入理解,我认识到它不仅反映了个体的悲痛体验,也承载了文化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的使用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理解这样的成语使我在交流中更具深度和情感共鸣。
《明史·五行志》:“百姓啼天哭地,各求自免。”
《宋史·五行志》:“百姓啼天哭地,各求自免。”
《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三引《王氏见闻录》:“百姓啼天哭地,各求自免。”
《旧唐书·懿宗纪》:“百姓啼天哭地,各求自免。”
《南史·萧子显传》:“百姓啼天哭地,各求自免。”
明·陶宗仪《辍耕录·阑驾上书》:“奉使来时,惊天动地;奉使去时,乌天黑地;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