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3:04:1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20:47
成语“啮雪吞毡”由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啮(咬)雪,吞(吃)毡”。这里的“啮雪”指的是用牙齿咬雪,象征着极度饥饿或寒冷;而“吞毡”则暗示了对不适合食用的东西的吞食,表示为生存所迫而不得不接受不合常规的选择。整体上,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处于极端困境中,不得已而采取的极端手段。
“啮雪吞毡”出自清代文学作品,特别是一些描写艰苦生活和困境的小说和诗歌。它反映了古人在寒冷环境中的生存智慧,同时也暗示了人性的挣扎与无奈。虽然具体的典故来源不详,但它代表了对困境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存本能的描绘。
该成语通常在描述极端困境、生活艰难或不得已的选择时使用。在文学作品中,它可以用来描绘角色在逆境中所做的选择;在日常对话中,可以形容某人在面临困境时的无奈和绝望。在演讲或文章中,它可以用作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强调人们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艰辛。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啮雪吞毡”在**文化中,常常与生存、挣扎和无奈相关联。它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艰苦生活,尤其是在北方寒冷地区。现代社会虽然物质条件改善,但在面对生活压力和困境时,仍然可以引申出这个成语的内涵,提醒人们珍惜现有的生活。
该成语带有浓厚的悲壮色彩,令人联想到人在逆境中的无奈和挣扎。它能够引发对生存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本能的反思。在表达时,可以用来强调生活的艰辛和人们为生存所做的努力。
在生活中,我曾经经历过一段经济压力大的时期,那时的我深刻体会到“啮雪吞毡”的含义。为了生存,我不得不接受一些低于自己能力和水平的工作,这让我反思了生活的价值与意义,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孤独的旅人走在漫天大雪中,他的肚子饿得咕咕作响。面对无尽的白色,心中充满了绝望,他不禁想到:“这就是啮雪吞毡的日子,生存的意义在于不断追寻光明。”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esperate times call for desperate measures”,意指在绝望的时候,往往需要采取极端的措施。这样的表达同样强调在困境中人们的生存本能和无奈选择,但缺乏“啮雪吞毡”那种具体的生存图景。
通过对“啮雪吞毡”这一成语的学,我对生活中的艰辛与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是对古人生活状态的反映,更是现代人面对困境时的一种共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的表达方式,也让我更好地与他人分享情感和经历。
汉武帝天汉元年,苏武以中郎将出使匈奴,单于留不遣,欲降武,乃幽武于大窖中,绝其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终不屈。事见《汉书·苏武传》。
《明史·戚继光传》:“继光在边,啮雪吞毡,与士卒同其劳苦。”
《宋史·岳飞传》:“飞在军中,啮雪吞毡,与士卒同其艰苦。”
《旧唐书·李靖传》:“靖在边,啮雪吞毡,与士卒同其劳苦。”
《后汉书·班超传》:“超与士卒同甘苦,啮雪吞毡,以节义相励。”
《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大臣苏武等为使者出使西域同匈奴单于修好,因汉朝降将鍭侯王的反叛,单于大怒,扣押了苏武等人,把他幽禁在大窖里,苏武靠啮雪餐毡活命,坚决不投降,被迫沦为匈奴的奴隶在茫茫草原上放羊,19年后才回到汉朝
[李清]想道古人~,尚且救了性命;这里无雪无毡,只有烂泥在手中,便去抓一把来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