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1:07:0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20:39
成语“啮檗吞针”的字面意思是“啮食苦梗,吞下针尖”。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处于极端困境中,选择了极其不明智的方式来应对,意味着自找苦吃或选择了错误的解决办法。基本含义则是比喻人们在困境中采取不切实际的方式,甚至自我伤害。
“啮檗吞针”出自《后汉书·冯衍传》,原文提及冯衍在面临困境时,形容其选择的无奈和愚昧。成语本身可以看作是对人们在艰难困境中所作选择的深刻反思,带有批判意味。
该成语通常用于文学作品、政治评论或日常对话中。当人们在面临选择时,特别是选择了明显不利的或愚蠢的选项,就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例如,在批评某些决策失误时,可能说:“这样的做法真是啮檗吞针,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古代文化中,人们常常通过成语来传达智慧和教训。“啮檗吞针”反映了人们对决策智慧的重视。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的丰富和选择的多样化,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仍需谨慎,以免做出“啮檗吞针”的选择。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警示的感觉,提醒我们在困境中要理智思考,不要急于求成。它反映了人类在面对困难时的脆弱和无助,能够引发共鸣和思考。
在大学时期,我曾面临选择职业方向的困扰。虽然很多人劝我选择更安全的职业,但我却执意追求自己的兴趣,结果在初期遭遇了不少挫折。这让我想到了“啮檗吞针”,明白了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也要有理智和计划。
在某个小故事中,可以这样描述: “在一片荒原上,**为了寻找食物,不顾四周的危险,啮檗吞针地啄食着地上的苦梗,结果不仅没有找到食物,还引来了猛兽的追逐。”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cutting off your nose to spite your face”,意为为了报复自己而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虽然表述不同,但都传达了相似的道理:在冲动和愤怒的驱使下,做出不理智的选择。
通过对“啮檗吞针”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思考问题时更加谨慎,避免做出自我伤害的选择。在今后的学和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理智决策,避免“啮檗吞针”的境地。
及至冰餐,俱置一匙于口,各相眄良久,咸若啮檗吞针 。
《宋史·隐逸传上·陈抟》:“啮檗吞针,不以贫贱易志。”
《新唐书·隐逸传·王绩》:“啮檗吞针,自甘淡泊。”
《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啮檗吞针,以苦为乐。”
《太平广记》卷二百四十八引《启颜录》:“啮檗吞针,非一日之功。”
《南史·王僧孺传》:“家贫,啮檗吞针,以供纸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