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1:51:3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00:05
“吞凤之才”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有吞食凤凰之才能,喻指人具有极高的才能或杰出的才能。成语中的“吞凤”象征着极为高贵和稀有的事物,凤在**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祥瑞、尊贵的象征。因此,“吞凤之才”强调的是一种超凡的能力或才华。
“吞凤之才”来源于古代文人对才能的评价。最早的记载可能与古代文学作品有关,具体的出处并不明确,但可以联想到古典文学中对才能的夸奖方式。此成语体现了古代士人对才华的崇尚,尤其是在选拔人才的场合,常将其用作对优秀人才的称誉。
该成语通常用于描述某个人的才能特别出众,适用于文学作品、正式演讲、学术讨论等场合。例如,在对一位杰出科学家的赞美中,可以说“他的研究成果展现了吞凤之才,推动了整个领域的发展。”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形容朋友的才艺,如“你画画的水平真是吞凤之才,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细微差别:同义成语侧重于才能的突出表现,而反义成语则强调能力的缺乏或平常。
在**传统文化中,才能被视为个人价值的重要体现,尤其在科举时代,才华出众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尊重。因此,“吞凤之才”在古代士人中被广泛使用,象征着追求卓越的精神。在现代社会,尽管选拔人才的方式有所变化,但对优秀才能的尊重依然存在,这一成语在职场或学术领域仍具有适用性。
“吞凤之才”给人一种崇高、尊重的感觉,联想到那些在各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人,激励着人们追求卓越。它不仅是对才能的赞美,也蕴含了对努力与奋斗的认可。
在我的学*生活中,曾遇到一位老师,他的教学方式独特,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复杂的概念,深深吸引了我和同学们的注意。我们常常称赞他是“吞凤之才”,既是对他能力的认可,也是对他辛勤付出的敬意。
在一个充满竞争的文艺世界里,有一位年轻的诗人,他的作品如同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温暖而明亮。人们纷纷称赞:“他真是吞凤之才,诗歌的未来在他手中闪耀。”
在英语中,类似表达可以用“exceptional talent”或“gifted individual”来形容非常有才能的人。然而,汉语成语“吞凤之才”更具文学色彩和文化背景,体现了对才能神秘性和崇高性的敬仰。
通过对“吞凤之才”的学,我加深了对汉语成语的理解,认识到它们在表达中承载的深厚文化和情感。在语言学中,掌握成语不仅能丰富词汇,还能提升表达的优雅性和准确性,帮助我更好地传达思想与情感。
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顷而灭。
《宋史·文苑传三·穆修》:“修性刚介,好论斥时病,诋诮权贵,人欲与交结,往往拒之,时号‘穆先生’,议者谓其‘吞凤之才’。”
《新唐书·文艺传上·王勃》:“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议者谓‘吞凤之才’。”
《旧唐书·文苑传中·李邕》:“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时议以为‘吞凤之才’。”
《北史·李谐传》:“谐美风仪,博涉书传,有文才,兼明医术,当时称为‘吞凤之才’。”
《南史·刘孝绰传》:“时人语曰:‘梁有三何,子朗最多。’孝绰少有盛名,号曰‘神童’,时人拟之‘吞凤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