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19:1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44:15
“清简寡欲”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清淡简单,欲望很少”。它形象地表达了一种生活态度,强调追求简单、清新的生活方式和内心的宁静,提倡避免过多的物欲和复杂的生活。
“清简寡欲”并没有明确的历史文献出处,但其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道家和儒家的哲学理念。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强调自然和简单的生活;而儒家则强调内心的修身齐家,追求精神的富足而非物质的繁华。这些思想都与“清简寡欲”所倡导的价值观相契合。
“清简寡欲”适用于多种语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当今社会,物质主义盛行,人们往往追求物质享受和社会地位,导致心理压力和焦虑感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清简寡欲”提供了一种反思和重新审视生活的视角,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简约的生活方式,适用于当代的减压和心理调适。
“清简寡欲”常常让我联想到自然、宁静和内心的平和。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能够享有一份清简的生活态度,给人一种放松和解脱的感觉。它激励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寻找简单而真实的快乐。
在我的生活中,我尝试将“清简寡欲”融入日常,减少不必要的物质需求,追求简单的快乐。例如,我开始减少购物,专注于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参加户外活动,感受简单生活带来的乐趣。
在某个清晨,我在山间漫步,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心中涌现出“清简寡欲”的生活哲学:
山间清风吹拂,
我心无欲无求。
简茶一杯,静坐思量,
世界如此繁华,我却愿独自悠然。
在西方文化中,有类似于“简约生活”(minimalism)的理念,强调减少物质负担,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这与“清简寡欲”的核心理念相似,都是对抗现代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的生活态度。
通过对“清简寡欲”的学习,我意识到简约生活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内心的修养和哲学思考。它在我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也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让我在表达和思考中更注重内涵与简洁。
转河间内史,在郡清简寡欲。
《旧唐书·隐逸传·王绩》:“王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人。性简放,不喜拜揖。兄通,隋末大儒也,聚徒河、汾间,仿古作《六经传》,又为《中说》以拟《论语》。不为诸儒称道,故书不显,惟《中说》独传。通知绩诞纵,不婴以家事,乡族庆吊冠婚,不与也。与李播、吕才为莫逆之交。自言有书数千卷,置一室,终日不出。”
《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初,母梦青龙自怀而出,已而有娠,及生,标异。幼有异操,年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谓人曰:‘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及长,身长七尺七寸,神仪明秀,朗目疏眉,细形长耳。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善琴棋,工草隶。未弱冠,齐高帝作相,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多取决焉。”
《宋史·隐逸传上·陈抟》:“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自言尝遇孙君仿、麞皮处士二人者,高尚之人也,语抟曰:‘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抟往栖焉。因服气辟谷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
《晋书·隐逸传·陶潜》:“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后汉书·王符传》:“清简寡欲,不以世利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