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43:2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20:33
“啧有烦言”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嘴里发出啧啧声,心里却有烦恼的话要说”。它通常表示对某种情况感到不满或有话要说,但又不愿意或不能直接表达出来。基本含义上,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种压抑的情绪,或是对某种事情的不满而不便明言。
“啧有烦言”源于古代文人的生活及交际,它的形成与古代文人的修养、隐忍的性格有关。成语中的“啧”是形容发出声音的词,常用于表示轻微的叹息或不满,而“烦言”则指心中烦恼的话。虽然成语的具体出处并不明确,但可以推测其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与对世事的不满、对人际关系的复杂感受相联。
“啧有烦言”可以用于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啧有烦言”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隐忍和内敛的重视。在相对保守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会选择压抑自己的情感,不轻易表达不满,这种文化背景使得“啧有烦言”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适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表达方式逐渐多元化,但在某些场合,这种隐忍的态度仍然存在。
“啧有烦言”常让我联想到一种压抑的情感,似乎是在说“我有很多话想说,却又无法说出”。这种情感有时会让我感到压抑,同时也引发对人际关系复杂性的思考。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与朋友聚会,大家对某个社会现象都有各自的看法,但由于场合不适合直接表达,大家都选择了“啧有烦言”。这种情境让我意识到,有时情感的抑制也是一种社交的智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啧有烦言”:
月影轻摇窗前影,
啧有烦言藏心中。
何必言语诉离愁,
只将沉默作相逢。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 “biting your tongue”,意指忍住不说。虽然两者都反映了压抑情绪的状态,但“啧有烦言”更强烈地体现了文化背景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通过对“啧有烦言”的学*,我深刻理解了压抑情感在语言表达中的复杂性。这不仅丰富了我的汉语表达能力,也让我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加敏感于如何表达内心的情感。这个成语提醒我在沟通中注意情感的传递,既要尊重对方,也要真实地表达自己。
会同难,啧有烦言,莫之治也。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五年》:“绍啧有烦言,以为不可。”
《后汉书·袁绍传》:“绍啧有烦言,以为不可。”
《汉书·王莽传下》:“群臣啧有烦言,以为不可。”
《史记·项羽本纪》:“诸将啧有烦言,以为不可。”
《左传·宣公十五年》:“啧有烦言,必致乱也。”
我辈与之遗老,本不能志同道合,其~,正是应有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