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8:07:2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51:05
“威信扫地”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威望和信任被扫到地上”,即形容一个人的威信和声望大幅下降,甚至丧失殆尽。它通常用来描述在某种情况下,某个人或团体的威望被严重削弱,导致他人在其面前缺乏信任和尊重。
“威信扫地”并没有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它的构成可以追溯到古汉语中的“威信”一词,意味着权威和信任。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威望的重要性,以及失去威望对个人或团体的严重影响。可以理解为在历史悠久的**文化中,威望与信任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
“威信扫地”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威信和权威是被高度重视的。失去威望不仅影响个人形象,还可能对整个团队或组织的运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威信扫地”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适用性,尤其是对于领导者和公众人物而言。
“威信扫地”这个成语会让我联想到失落和失败的情感。它不仅描述了一个人的地位下降,还反映了人际关系的脆弱。一旦威信丧失,往往意味着失去支持和信任,这种情感上的孤立感非常强烈。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看到一位老师因为教学方法不当而导致学生的信任下降,最终他的威信扫地,很多学生都转向了其他老师。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威望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一首现代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曾经的威风八面,
如今却威信扫地,
风雨中的孤影,
只剩下沉默的叹息。
在英语中,可以用“loss of credibility”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没有与之对应的成语。不同文化中对威信的重视程度不同,西方社会可能更强调个人表现与成就,而**文化则更注重集体与传统的影响。
通过对“威信扫地”这一成语的学,我认识到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与情感的载体。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让我更加理解人际关系中的信任与威望。
而且就是他,使得法纪荡然,使得政府的威信扫地,他到底有什么收获?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李林甫威信扫地,天下莫不怨之。”
《后汉书·袁绍传》:“绍威信扫地,士无斗志。”
《汉书·王莽传下》:“莽之威信,扫地无余。”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吾闻之,威信扫地,国之危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使荀息请于秦,秦伯曰:‘晋国之威,信于天下,今而扫地,何也?’”
他现在彻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