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0:27:5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16:45
“洁身自爱”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指保持自己的身体洁净,爱护自己。其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要保持自身的品德和操守,洁身自好,专心于自身的道德修养,不与不良风气或行为交往。
“洁身自爱”源于古代文献,最早出现在《后汉书》中的“王允传”,其中提到“洁身自爱,清白无私”。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人对道德修养和个人品德的重视,强调个人在社会中应保持良好的形象和品行。
“洁身自爱”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个人的道德修养被视为至关重要的社会价值。洁身自爱不仅是个人的道德要求,也是社会对于每个成员的期望。在现代社会,尽管环境复杂多变,但这一成语依然适用,提醒人们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自我,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
“洁身自爱”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积极向上的,使人联想到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尊重的精神状态。这种情感可以激励人们在生活中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抵制不良诱惑。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面临着一个职业选择,虽然工作条件优越,但公司的道德标准让我感到不适。我最终选择了一个更符合我价值观的公司,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洁身自爱”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融入“洁身自爱”:
青山绿水伴我行,
洁身自爱心自宁。
浮云淡泊随风去,
世间繁华不敢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keep one's integrity”或“to maintain one's principles”。这些表达都强调了个人的道德标准和自我约束的重要性,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核心思想相似。
通过对“洁身自爱”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一个词汇,更是对自我修养和道德规范的深刻理解。在语言学*和表达过程中,这种成语的使用能够帮助我们更精准地传达情感和思想,体现出更深的文化内涵。
归洁其身而已矣。
《后汉书·杨震传》:“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汉书·王吉传》:“吉少好学明经,以郡吏举孝廉为郎,补若卢右丞,迁云阳令。廉洁自守,不以富贵骄人。”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论语·子路》:“子曰:‘君子洁其身而同焉者合矣,善其言而类焉者应矣。’”
《左传·宣公十五年》:“洁其身,自好也。”
纵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按时上班,也当~,不与人同桌进食,同杯用茶,以免传布病菌,贻害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