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6:29:4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16:22
“洁己奉公”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洁净自己,奉献于公众”。它强调的是个人要保持自身的清白和道德操守,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公众。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要有良好的品德,保持清白的行为,为公共利益而努力。
“洁己奉公”并没有明确的文学出处,但其思想源于**传统文化中对个人品德的重视,特别是儒家思想中的“为人师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念。这一成语的形成与历史上许多清白奉公的贤士、官员的事迹密切相关,强调了公与私的界限。
在现代社会中,“洁己奉公”可广泛应用于多个场合,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洁己奉公”在**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根基,反映了对廉洁自律的期望。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的意义依然适用,尤其是在强调反腐倡廉和道德建设的背景下,倡导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该成语带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激励人们追求高尚的品质和道德标准。它让我联想到许多历史人物,如屈原、陶渊明等,他们在不同时代都表现出了洁己奉公的精神。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老师,她总是以“洁己奉公”的态度对待学生,愿意无私地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她的榜样让我深受感动,也激励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尽量做到无私奉献。
在一个夏日的清晨,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小路上,心中默念:“洁己奉公”,我明白,只有清白自守,才能更好地为他人奉献。于是,我决定在这个社区服务日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英语中,类似于“洁己奉公”的表达可以是“serve the public good”或“selfless service”,它们同样强调为公共利益而努力的理念。不同文化中对个人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各不相同,但核心思想有相似之处。
通过对“洁己奉公”的学,我更加理解了个人品德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一成语提醒我注重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激励我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追求高尚的品质。
法命肃齐,文武毕力,洁己奉公,以身率下。
《旧唐书·魏征传》:“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进谏,虽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
《清史稿·于成龙传》:“成龙历官皆有声绩,而治盗尤有名。其为政廉明,所至民怀。”
《明史·海瑞传》:“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尝言:‘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又不得已而均税,尚可存古人遗意。’”
《宋史·范仲淹传》:“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后汉书·杨震传》:“震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万想不到果真总督大人还要当当,真算得~第一等好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