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38:0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02:28
成语“志洁行芳”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的志向高洁,行为清香。它传达了一个人品德高尚,志向远大,行为举止都散发出美好的气息。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有崇高的理想,并且在实际行动中展现出良好的品德。
“志洁行芳”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登鹳雀楼》。其中提到志向与品德的结合,强调一个人在追求理想时,不仅要有崇高的志向,还要通过自身的行为表现出来。它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品德与志向的重视。
该成语可以用于多种语境中,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志向与品德被视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志洁行芳”作为成语,体现了儒家文化对个人修养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物质追求日益突出,但仍然有许多人在追求理想和道德的同时,提倡志洁行芳的精神。
“志洁行芳”给人一种清新、高洁的感觉,联想到那些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人。它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自我,同时也提醒我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不要忽视自身的道德修养。
在生活中,我曾经遇到一位志洁行芳的老师,她不仅学识渊博,还总是热心帮助学生。她的行为深深影响了我,使我明白了品德与志向的重要性。这使我在日常生活中也努力向她学*,追求高尚的理想和品德。
在写作时,可以将“志洁行芳”融入到诗歌中:
志洁行芳当自勉,
春风化雨润心田。
高山仰止志如磐,
清风明月伴我前。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noble character”或“high ideals”,强调品德和理想的结合。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强调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如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人主义,而**文化则更重视集体与家庭的价值。
通过对“志洁行芳”的学*,我深刻理解到志向与品德的重要性。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使我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追求高尚的理想和良好的行为,努力成为一个志洁行芳的人。
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
《明史·文苑传·杨慎》:“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十二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长老惊异。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在翰林时,武宗问钦天监及翰林:‘星有注张,又作汪张,是何星也?’众不能对。慎曰:‘柳星也。’历举《周礼》、《史记》、《汉书》以对。帝喜,曰:‘朕未之思耳!’仕至翰林修撰。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慎惊异,益肆力于学。既投荒多暇,书无所不览。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故好学穷理,老而不倦。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隆庆初,赠光禄少卿。天启中,追谥文宪。”
《宋史·文苑传·欧阳修》:“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矣。’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一切掇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的的可表证,谓之《集古录》。奉诏修《唐书》纪、志、表,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苏轼叙其文曰:‘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识者以为知言。”
《晋书·隐逸传·陶潜》:“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者,王右军少时,潜尝与之游,右军称其志洁行芳,有古人之风。”
《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志意蕴藉,举动详审,有母仪之美,先儒称其志洁行芳,足以励俗。”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虽感时抚事,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