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8:53:1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02:26
“志广才疏”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志向广阔,而才华却相对稀疏”。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有很高的理想和追求,但实际的才能和能力却不足以支撑这些理想。
“志广才疏”出自《后汉书·王允传》。王允在书中提到,尽管他有广阔的志向,但由于才华不足,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一成语由此流传开来,成为对有抱负但缺乏能力者的形象描述。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志向与才能的关系非常受到重视。传统的教育理念强调“文以载道”,即知识与道德的结合。因此,“志广才疏”反映了社会对个人能力与志向的期待,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警示意义,提醒人们要重视自身能力的提升。
这个成语带给我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理想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它让我联想到许多追求理想却受限于能力的人,激励我在追求目标的同时,不忘提升自我。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我曾遇到许多有志向的朋友,但由于缺乏经验和能力,无法实现他们的目标。我常常提醒他们“志广才疏”,以此鼓励他们不断学和提升自己。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写:
志广如天边星辰耀,
才疏如风中叶飘摇。
愿君勤勉不懈怠,
成就壮志于青霄。
通过这样的诗句,表达了对“志广才疏”的反思与希望。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great ambitions but little ability”,同样反映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不同文化中对这一主题的关注表明了人们普遍对理想与能力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志广才疏”的学*,我意识到理想与能力之间的平衡是人生的重要课题。这个成语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的生活提供了启示,提醒我在追求目标时要务实,提升自身能力,以更好地实现理想。
今浚之罪乃在于志广才疏,力小任重,不能谘诹良策,而专于自用。
《清史稿·文苑传·郑燮》:“燮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知县,调潍县。爱民如子,疾恶如仇,民感其德,为立生祠。以忤大吏罢归。少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成一家,号‘六分半书’。诗亦别调,而有挚语。慷慨啸傲,慕明徐渭之为人。燮才长而志广,不以一官自滞,日事诗酒,以寄其牢骚不平之气。”
《明史·文苑传·徐渭》:“渭字文长,山阴人。十余岁仿扬雄《解嘲》作《释毁》,长,师事季本,为诸生,有盛名。总督胡宗宪招致幕府,与歙余寅、鄞沈明臣同管书记。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令渭草表,并他客草寄所善学士,择其尤上之。学士以渭表进,世宗大悦,益宠异宗宪,宗宪以是益重渭。渭知兵,好奇计,宗宪擒徐海,诱王直,皆预其谋。藉宗宪势,颇横。及宗宪下狱,渭惧祸,遂发狂,引巨锥剚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已,又击杀继妻,论死系狱,里人张元忭力救得免。乃游金陵,抵宣、辽,纵观诸边隘,知兵事,将略非其所长也。”
《宋史·文苑传·苏轼》:“轼字子瞻,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也。幼讷于言,及长,辩给,以骨鲠称。然志广才疏,不能克终素业。”
《后汉书·班彪传》:“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少好学,家贫,志广才疏,不能自致也。”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1卷:“刘汉宏为人~,这一席话,正投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