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3:14:2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31:55
成语“奉为神明”的字面意思是将某人或某物尊奉为神明,表示对其极高的尊重和崇拜。其基本含义是指把某种思想、信仰或人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通常带有盲目崇拜的意味。
“奉为神明”的成语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拜。古代文化中,人们常常将一些具有特殊才能或道德的人物奉为神明,认为他们的言行具有超凡的智慧和力量。虽然具体的历史典故不易追溯,但这一成语反映了人类对神秘力量的敬仰和对伟大人物的崇拜。
该成语常用于以下几种场景:
在文化中,奉为神明的观念与儒家思想、道教和信仰密切相关。在这些文化背景中,传统权威和智慧被高度尊重,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然而,在现代社会,这种盲目崇拜的现象逐渐受到质疑,提倡理性思考和个人独立判断。
“奉为神明”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对权威的崇拜与追随,既有对智慧的敬仰,也有对盲目崇拜的警惕。它提醒我们在尊重他人观点时,仍需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在学校里对某位老师有过“奉为神明”的感觉,认为他的每一条建议都是金玉良言。然而,随着学*的深入,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自己思考问题的重要性愈发显著。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奉为神明”:
在众星之中,独你最明亮,
我将你的名,奉为神明。
一腔热血,追随你的光,
愿在黑夜中,永不迷航。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dolize”,即偶像崇拜。虽然两者都涉及对某人或某物的崇拜,但“奉为神明”更强调**或文化的背景,而“idolize”则更常用于流行文化或名人崇拜。
通过对“奉为神明”这一成语的学,我深刻认识到崇拜与理性的平衡。在语言学中,理解成语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交流中更加注重对他人观点的尊重与思考。
此是僧尼诱人上门之语,而愚夫愚妇无知,莫不奉为神明。
《宋史·岳飞传》:“军民奉为神明,无不敬畏。”
《后汉书·方术传》:“时人奉为神明,以为有道术。”
《汉书·王莽传》:“莽自以为神明,天下莫不奉为神明。”
《史记·封禅书》:“秦人奉为神明,祀之不绝。”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奉为神明,不敢违也。”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25章:“丽丽感到惭愧的是,她现在还把那两个诗人~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