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0:16:2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6:10:58
“管宁割席”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管宁割断席子。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为了分清交情,断绝与不志同道合之人交往,不再共享同一席位。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志趣相投的人为了理想或信念而决裂。
成语“管宁割席”出自《后汉书·管宁传》。故事讲述了管宁和他的朋友华歆原本是很好的朋友,但当华歆决定投靠权贵时,管宁认为这样的行为背离了他们的理想,便割断了他们之间的席子,以示决裂。这一典故反映了管宁对友谊和理想的坚定立场。
该成语多用于形容志向相同的朋友或同伴之间因理念不合而决裂的情形。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表现人物之间的友情与理想的冲突。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形容与某人断绝关系或不再合作。
在**传统文化中,友谊和理想被高度重视,成语“管宁割席”反映了这种价值观。现代社会中,这种精神依然适用,尤其是在面对利益诱惑时,能够坚持原则、割舍不合适的关系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管宁割席”给人的情感反应是坚决和果断,体现了理想与信念的坚定。它让我联想到在生活中面对一些人或事时,必须做出选择与取舍的情境。
在我生活中,有时候会面临与某些朋友或同事因为价值观不合而产生的矛盾。在那些时刻,我会想起“管宁割席”,提醒自己要有勇气割舍不合适的关系,追求更高的理想。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管宁割席”:
一席情深意自浓,
谁料志趣各西东。
管宁割席心如铁,
此生唯愿共理想。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cut ties”或“burn bridges”,用来形容断绝与他人的关系。但它们的语境可能更偏向于人际关系的决裂,而“管宁割席”更强调理想和志趣的分歧。
通过对“管宁割席”的学*,我意识到在生活中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是多么重要。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面对人际关系时,能够更加清晰地做出选择,理解了割舍与坚持之间的微妙关系。
管宁、华歆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文选·刘孝标〈世说新语注〉》:“管宁与华歆同席读书,有乘轩过门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资治通鉴·汉纪》:“管宁与华歆同席读书,有乘轩过门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太平御览》卷四百八:“管宁与华歆同席读书,有乘轩过门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晋书·管宁传》:“宁少与华歆同席读书,有乘轩过门者,歆废书出观,宁遂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汉朝末年,读书人管宁与华歆从小在一起读书,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两人性格不一样,管宁读书刻苦,不贪慕富贵,华歆行事浮躁,羡慕荣华富贵,渐渐地管宁厌恶他,就把两人共坐的席子割成两半,分席而坐,从此两人断绝交情
像那种不仁不义的朋友,早该“~,一刀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