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1:50:5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29:03
成语“割地称臣”字面意思是割让领土以表示臣服,形象地表达了一个国家或个人在强权面前屈服、妥协的态度。基本含义是指为了求得和平或避免冲突而放弃自己的权益或领土,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极大的压力或威胁下选择妥协的行为。
成语“割地称臣”源于历史上多次的割地赔款,尤其是在清朝与外敌的冲突中,清政府为了保全政权和国土,曾被迫割让部分领土以换取和平。典型的例子包括《马关条约》、中法战争后的《中法条约》等,历史上这些条约都涉及到领土的割让,这一过程让“割地称臣”成为一种屈辱的象征。
“割地称臣”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割地称臣”在**历史文化中含有深刻的反思意义,尤其是在面对外来侵略和内部压迫时,社会对妥协的态度往往充满争议。在现代社会,随着国际关系的变迁,国家之间的妥协与让步仍然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话题,尤其是在涉及领土和主权问题时。
该成语让人感到一种无奈与屈辱,反映了人们在强权面前的无力感。它可能引起对历史悲剧的反思,促使人们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权益与尊严。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参与过一次团队合作,面对外部压力,我们团队也经历了类似的“割地称臣”的过程。虽然是为了达成共识,避免冲突,但内心深处却有些不甘。
在故事中,我可以这样描述: “在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后,国王不得不割地称臣,心中无比痛苦。他望着曾经繁荣的土地,泪水滑过脸庞,心中暗想:‘这片土地是我们祖辈的血汗,怎能轻易割舍?’”
在英语中,可以使用“surrender land”或“cede territory”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这些表达方式往往缺乏“割地称臣”所承载的深厚历史情感和文化背景。
通过对“割地称臣”的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历史妥协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这个成语不仅在语言表达中有其独特的重要性,也在文化传承中提醒我们珍视和平与尊严。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社会现象。
若放我南归,愿为金邦细作。侥幸一朝得志,必当主持和议,使南朝割地称臣。
《晋书·食货志》:“晋自中兴以来,治纲大弛,权门并兼,强弱相凌,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初,公为兖州刺史,以黄巾贼起,州郡多叛,乃自将兵击之,大破贼众,斩其渠帅,余党悉降。”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初,王莽末,天下旱蝗,黄金一斤易粟一斛;至是,野多饿殍,而吏以严酷,民多流亡。”
《汉书·食货志下》:“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的做法是十分不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