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31:3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19:19
成语“庸庸碌碌”由两个部分组成: “庸庸”意指平庸,指缺乏才能、智慧或成就;“碌碌”则形容忙碌而没有成效。整体上,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工作努力却没有突出表现,或是生活中平淡无奇,缺乏追求和理想。
“庸庸碌碌”最早见于清代文学作品,具体出自《红楼梦》中的一段描述。这个成语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平庸生活的讽刺,表达了对那些碌碌无为之人的不屑与批评。它的使用反映了对个人追求和成就的重视。
“庸庸碌碌”可以广泛应用于以下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庸庸碌碌”在**传统文化中往往与个人的奋斗精神相对立,强调了对成就和努力的重视。在现代社会,随着竞争的加剧,庸庸碌碌的生活状态常常被视为一种警示,人们更倾向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庸庸碌碌”一词在我心中引发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它提醒我们生活中可能会陷入平庸的泥沼,失去对未来的追求和激情。这种情感反映了对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
在我的生活中,有时候会感到工作上处于庸庸碌碌的状态,尤其在面对重复性任务时。这让我意识到需要寻找新的挑战和目标,以避免陷入这样的状态。
在某个小镇上,有一位庸庸碌碌的老画家。他每天在同样的地方作画,画出的总是同样的风景。直到有一天,一位年轻的女孩走进他的画室,问道:“你为什么不画些别的?”老画家沉思片刻,终于决定尝试新的风景,迎来了他创作生涯的转折点。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mediocre”或“unremarkable”,它们同样强调了平庸的状态。在西方文化中,追求卓越的理念更为根深蒂固,因此“庸庸碌碌”的表达可能会引发更强烈的反思。
通过对“庸庸碌碌”的学*,我更加意识到个人追求和成就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促使我在生活中不断反思自己的目标与追求,避免陷入平庸的境地。
卿等居持衡秉鉴之任,宜在公平以辨别贤否,毋但庸庸碌碌充位而已。
《明史·文苑传·徐渭》:“徐渭,字文长,山阴人。少有隽才,而性狂放,不事生产,庸庸碌碌,不为时所知。”
《宋史·文苑传·苏轼》:“苏轼,字子瞻,眉山人。少负才名,而性放旷,不拘小节,庸庸碌碌,不为世所用。”
《晋书·王衍传》:“王衍,字夷甫,琅邪临沂人也。少有重名,而性轻躁,庸庸碌碌,不为时所重。”
《后汉书·班彪传》:“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少好学,家贫,庸庸碌碌,不显于时。”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赵之庸人也,庸庸碌碌,无所短长。”
若有变动,吾与兄正好扬眉吐气,干一番事业。难道还要~的过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