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26:2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14:58
“森严壁垒”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字面意思是“树林一样的严密的壁垒”。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防守非常严密,难以突破。常用于形容某种防守阵地或障碍物非常坚固,无法轻易攻克。
“森严壁垒”最早见于古代军事或防御相关的文献,强调敌人的防线非常严密。虽然没有明确的文学出处,但可以推测其源于古代战争时,城墙、城堡等防御性建筑的坚固与严密。在历史上,许多王朝为了防御外敌入侵,常常修建高墙厚壁,因此形成了对“壁垒”的形象化描述。
“森严壁垒”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比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中,“森严壁垒”不仅应用于军事,更多地被引申至商业、信息安全等领域。比如,企业为了保护自己的商业机密,往往会采取“森严壁垒”的措施。此外,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保护也常常使用此成语来形容网络安全的必要性。
“森严壁垒”给人的感觉是安全和稳定,但同时也可能让人联想到孤立与封闭。在个人思维和表达中,这种成语的使用能增加语言的生动性,传达出对严密保护的重视。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团队合作中遇到过“森严壁垒”式的挑战。我们的项目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团队内部沟通不畅形成了“森严壁垒”,让进展缓慢。经过努力沟通和调整,最终打破了这些障碍,项目顺利完成。
在一首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森严壁垒”:
刀枪林立,森严壁垒,
生死之间,何处是归?
愿和平至,破壁而入,
人心相连,永无争悔。
在英语中,可以用“impenetrable barrier”来表达类似的意思,描述某种无法突破的障碍。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相似的防御与隔离的概念。
通过对“森严壁垒”的深入学习,我更加理解了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灵活性。这一成语不仅能够描绘出严密的防御状态,还能引发对人际关系、商业竞争等多方面的思考。在日常交流中,适时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力度与感染力。
《兴州江运记》叙述议论,皆以典奥出之,可谓避垒森严,神采焕发。
《宋史·岳飞传》:“飞进军朱仙镇,距汴京四十五里,与兀术对垒而阵,飞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遁还汴京。”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公乃自力劳军,勒兵讲武,设斧钺,军阵严整。”
《资治通鉴·汉纪·高祖纪》:“韩信乃夜令人为万余囊,盛沙壅水上流,引兵半渡,击龙且,详不胜,还走;龙且追之,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城郭之固,沟池之深,兵甲之利,皆所以为壁垒也。”
早已~,更加众志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