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3:48:1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28:15
“断子绝孙”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断绝子嗣和孙辈”,即指失去后代、无法延续家族。基本含义是形容某种行为或情况会导致家族的根基被摧毁,后代无法生存繁衍。
“断子绝孙”源自古代文化对家族传承的重视。在传统社会,子嗣被视为家族的延续,失去后代被认为是极大的悲剧。成语的具体出处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推测其使用与古代对家族和血脉的重视密切相关。
该成语通常用于描述一些极端的、会导致家族灭绝的行为或**。例如,在某些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战争、灾难、决策等对家族造成的重大影响。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些极端的社会现象或政策。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家族观念十分重要,生育和传承被视为义务和责任。因此,“断子绝孙”不仅是对家族的悲剧,也是对个人价值的质疑。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对个人选择的尊重增加,但某些情况下,仍然会有人使用该成语来表达对家庭和后代未来的忧虑。
“断子绝孙”常常引发悲哀和无奈的情感反应,尤其是在涉及家庭和亲情的情境中。它让人联想到失去和绝望,也可以引起对未来的深思。这种情感反应会影响到我们在讨论家庭、责任和社会问题时的表达方式。
在生活中,我曾听到一位长辈谈到家庭的重要性,他提到如果没有后代,家族的历史和记忆就会消失。这让我深刻理解到“断子绝孙”的悲惨含义,也促使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断子绝孙”:
月明点滴思无边,
孤影徘徊忆旧缘。
若无后世承恩泽,
断子绝孙泪满帘。
这段诗句表达了对家族传承的渴望与对失去的悲伤。
在其他文化中,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概念常常存在。例如,英语中“bloodline”或“lineage”也强调血脉传承的重要性,但并不具备“断子绝孙”那种强烈的悲剧色彩。
通过对“断子绝孙”的学*,我对家族继承和个人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语言表达中更加注意文化背景和情感传递的重要性。在生活中,我会更加关注家庭与社会责任的关系,积极传承与发扬家族文化。
你再不娶亲,我只愁你断子绝孙谁拜坟。
《资治通鉴·唐纪》:“安禄山反,其子庆绪、庆恩皆死,天下谓之‘断子绝孙’。”
《后汉书·袁绍传》:“绍既败,其子谭、尚皆死,天下谓之‘断子绝孙’。”
《汉书·王莽传》:“莽既篡位,欲绝汉嗣,乃立其子婴为太子,而杀其兄子刘婴,天下谓之‘断子绝孙’。”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怒,欲斩之,左右皆曰:‘不可,此人有大功,斩之不祥。’项王曰:‘吾宁断子绝孙,不为不祥之事。’遂斩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将伐郑,郑人惧,乃使子家、子罕、子驷、子游、子丰五子帅师以御之。晋师退,五子皆死,郑人谓之‘断子绝孙’。”
‘~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