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5:46:3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28:33
“断无此理”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绝对没有这样的道理”。它的基本含义是用来否定某种不合理的说法或观点,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强烈不认同。
“断无此理”最早出现在《红楼梦》中,该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一部经典小说。在书中,人物常常通过此成语来表达对某种不合理现象的质疑或反驳。这个成语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的重视。
“断无此理”通常用于文学作品、日常对话、演讲等场合。它可以用在辩论中,表示对某种观点的坚决反对;也可以用在书信中,表明对某种意见的不认同。在社交媒体上,人们也常用这个成语来回应一些无稽之谈或不合理的指控。
在**文化中,逻辑和理性一直被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古代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成语“断无此理”体现了人们对不合常理的事物的反感。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传播的加速,这个成语的适用性依然存在,尤其是在面对各种谣言和不实信息时,人们常常会用此成语来表达不满。
“断无此理”常常给人一种强烈的反对和抗议的情感。在听到不合理的指控或评价时,使用这个成语可以传达出一种坚定的态度,给人一种正义感的联想。
在生活中,我曾遇到一次误解,有人认为我对某个项目不够重视。当我听到这样的评价时,我感到非常愤怒,便用“断无此理”来反驳他们的看法,强调我一直在努力工作。
在某个诗歌作品中,可以将“断无此理”融入其中,表达对不公正现象的愤怒:
月明星稀夜如水,
不公之事何其多。
言之无物皆无理,
愿将怒火向天歌。
在英语中,可以用“absolutely unreasonable”或“no such reason”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这些表达同样强调了对不合理事物的否定,但在文化背景和使用频率上可能与“断无此理”有所不同。
通过学“断无此理”,我理解到在表达反对意见时,语言的力量是多么重要。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面对不合理事物时能够更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它的使用让我意识到,合理的逻辑与道德观念在交流中的重要性,成为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个少年妇女,独自在外,又无同伴,靠卖诗文过日子,恐怕世上断无此理。
《清史稿·林则徐传》:“林则徐曰:‘断无此理,吾岂能因私废公!’”
《明史·海瑞传》:“海瑞曰:‘断无此理,吾岂能枉法而徇私!’”
《宋史·岳飞传》:“岳飞曰:‘断无此理,吾岂能背国而自利!’”
《资治通鉴·汉纪》:“高祖曰:‘断无此理,吾岂能失信于天下!’”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断无此理,吾岂能负天下人!’”
让你亲自来送我,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