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7:29:3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33:15
“方寸地”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指“方寸之间的土地”,其中“方寸”指的是心里的一寸见方的地方。引申义上,它代表着一个人的心境或内心的状态,强调内心的宁静和安定。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内心的空间,特别是在面对外界的纷扰时,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
“方寸地”出自于《庄子·齐物论》中的一句话:“方寸之间,萦回而不舍。”该成语反映了庄子哲学中的内心安宁的概念,强调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独立和宁静的重要性。
“方寸地”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宁静被视为智慧和成熟的表现。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人们常常感到压力,因而“方寸地”这一概念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保持内心的宁静被认为是应对外部压力的一种重要能力。
“方寸地”给我带来一种平静和安宁的感觉。它提醒我在生活的喧嚣中寻求内心的平和,保持冷静,理智地面对困难。这种情感反应也促使我在表达时更加关注内心的真实感受。
在我的一次考试中,我感到非常紧张,周围的环境也很嘈杂。此时,我记起了“方寸地”这个成语,试着深呼吸,让自己保持冷静,最终顺利完成了考试。这让我体会到内心的宁静对应对压力的重要性。
在一首关于内心宁静的诗中,我可以这样写:
在纷扰的世间行走,
我寻觅那方寸地。
宁静如水,心似明镜,
万般杂念,皆不入耳。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能会通过“inner peace”或“serenity”来表达。这些词汇同样强调内心的安宁和稳定,但在不同文化中,表达的方式和哲学背景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方寸地”的学*,我深刻理解了内心平静的重要性。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在现代社会中,保持“方寸地”的能力显得尤为必要,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追求和实践。
俗语云:‘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指心而言也。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臣不幸有罢癃之病,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愿得笑臣者头。’平原君笑应曰:‘诺。’躄者去,平原君笑曰:‘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终不杀。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
《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