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9:36:5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00:15
“理所当然”字面意思是指事情的道理和原因,完全符合自然和常理,通常用来形容某种行为、情况或结果是理智上可接受、合乎逻辑的,不需要过多解释或辩解。
“理所当然”最早见于《孟子·告子下》,原文是“故天之所生,理所当然”。这里强调了自然法则和社会道理的必然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一个常用的表达,强调一种自然而然、不需争辩的状态。
“理所当然”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这些成语的细微差别在于,"理所当然"强调的是事情的合理性,而“出乎意料”则是强调意外的突发情况。
在**文化中,“理所当然”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强调的责任和义务。例如,家庭中的长辈关心晚辈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体现了孝道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也被用来讨论社会责任、环保意识等话题,强调每个人都应承担的义务。
“理所当然”给人的感觉是理性和稳定的,反映了人们对常理的认可和依赖。它可以让人联想到信任和责任感,强调社会或家庭中应有的支持和理解。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在学校组织活动时,认为同学们参与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后来发现其实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参与的意愿和能力也各不相同。这让我意识到,虽然某些事情看似理所当然,但我们仍需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情况。
在故事创作中,可以这样使用“理所当然”: “在这个小镇上,人人都知道,帮助邻居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当大雨倾盆而下时,大家纷纷走出家门,互相帮助,形成了一幅温暖的画面。”
在英语中,可以用“naturally”或“of cours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尽管这些短语也能传达出事情的理所当然,但在文化语境中,中文的“理所当然”往往更加强调社会责任感。
通过对“理所当然”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在语言学中的重要性。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日常交流中常见的逻辑关系,还提醒我们在表达观点时要考虑事物的合理性和背景。这种理解能够提升我们在沟通中的清晰度和深度。
非辩也,理当然耳。
《资治通鉴·汉纪·高祖纪》:“高祖曰:‘吾闻之,天子者,天之所立也,非人力之所能为也。’故高祖之为天子,理所当然。”意指天子乃天命所立,非人力所能为,高祖为天子,乃是理所当然。
《汉书·王莽传》:“莽曰:‘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也,必待贤者而后治之。’故莽之治天下,理所当然。”意指治理天下需待贤者,王莽以此为理所当然。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吾闻之,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虞卿曰:‘然。’平原君曰:‘吾以德爱人,理所当然。’”意指以德爱人,乃是君子之行为,理所当然。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士有禄,庶人有田,各得其所,理所当然。”意指各阶层各有其位,各得其所,乃是理所当然之事。
《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指君子之德行如风,小人如草,风吹草必倒,比喻君子之德行必然影响小人,理所当然。
善者福而恶者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