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7:27:5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59:57
成语“理屈词穷”由“理屈”和“词穷”两个部分组成。“理屈”指的是道理不成立,逻辑上不通;“词穷”则是说话时陷入困境,无法继续表达。整体上,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在辩论或讨论中,由于道理不成立,导致无法继续用言辞进行辩护或解释。
“理屈词穷”这个成语的来源并不明确,但它通常被认为是由古文演变而来,反映了古代论辩的文化。相关的文献和典故常常涉及到辩论和争论,表现出在面对不合理的论点时,辩论者的无奈和窘迫。
这个成语常用于各种语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辩论和讨论是重要的交流方式,尤其在古代,士人常通过辩论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理屈词穷”体现了当逻辑和理性被挑战时的无奈,反映了对理性思维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更加注重科学和逻辑,但在一些争论中,依然会出现理屈词穷的情况。
“理屈词穷”让我联想到在辩论中被逼到绝境的紧张感,常常会感到无奈和沮丧。这种情感也提醒我在表达观点时,必须要有充足的准备和逻辑支持,以避免陷入这种境地。
在一次课堂讨论中,我曾因缺乏足够的事实依据而被同学质疑,最终我感到理屈词穷,无法继续辩论。这让我认识到在表述观点时,准备的重要性。
在某个故事中,可以描绘一个角色在面对朋友的质疑时,想要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但随着朋友的不断追问,他逐渐感到理屈词穷,最终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at a loss for words”或“without a leg to stand on”,这些表达同样描述了在辩论或讨论中因缺乏支持而陷入困境的状态。
通过对“理屈词穷”的学*,我意识到在任何交流中,逻辑和理性的重要性。这不仅在辩论中适用,也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我更好地表达思想和观点。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积极寻找依据,以避免陷入无言以对的窘境。
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李德裕曰:‘臣闻君子之言,理屈词穷,小人反之。臣不敢以小人自居。’”
《后汉书·班彪传》:“彪对曰:‘臣闻君子之言,理屈词穷,小人反之。臣不敢以小人自居。’”
《汉书·王莽传上》:“莽辞让再三,终不受,曰:‘臣莽虽不才,敢以理屈词穷自居乎?’”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吾闻君子之言,理屈词穷,小人反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使荀息辞于秦,秦伯曰:‘晋之辞也,理屈词穷。’”
并不等候答复,而正如一般忽然陷于~的专横者一样,他立刻把最后一张牌摆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