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5:5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32:10
成语“情见于色”字面意思是“感情表现在脸上”。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心情或想法通过面部表情显露出来,无法掩饰。
“情见于色”源自于汉代的文献,体现了古人对情感表达的重视。在古代文学中,面部表情被视为情感的直接反映,许多诗词和散文中都常常用到这一概念,反映了人们对情感真挚和自然流露的向往。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情感的表达被视为重要的社交技能。人们惯于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来传达情感,这种文化背景下,“情见于色”不仅仅是对情感表达的描述,更是对人际交往中情感真实与否的关注。在现代社会中,面对面的交流仍然重要,因此这一成语在日常生活中依然适用。
“情见于色”让我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当面对面交流时,眼神、微笑、皱眉等都是我们传达情感的重要方式。这个成语让我意识到,情感的真实表达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理解与信任。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和朋友讨论对某部电影的看法时,我注意到她在谈论高潮部分时,脸上露出了兴奋的表情,我说:“你的情感真的是情见于色,让我也想重温那个感动的时刻。”这个成语帮助我更好地表达了我对她情感的理解。
在一首短诗中可以这样融入:
月光洒下幽影,
你的笑容如花绽放。
情见于色,心意相通,
此刻愿与君共赏长空。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emotions are written all over one's face”,也传达了情感通过表情显露的意思。这显示了不同文化对情感表达的共识。
通过对“情见于色”的学,我加深了对情感表达的理解。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交流中更加注重表情和情感的传递。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提醒我在与他人沟通时,关注内心真实的情感流露。
生甚怒之,情见于色。
《资治通鉴·汉纪·武帝纪》:“霍去病见匈奴单于,情见于色,单于知其将。”
《后汉书·班超传》:“班超见西域诸王,情见于色,诸王知其志。”
《汉书·李广传》:“李广见匈奴单于,情见于色,单于知其勇。”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公子重耳见晋侯,情见于色,晋侯知其不臣。”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见汉王,情见于色,怒目而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