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3:36:4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26:55
成语“公门桃李”字面意思是指在公门(官场)中培养和教育出来的人才。其基本含义是指通过官方途径或者在公职系统中培养出来的人,通常带有褒义,表示这些人才的优秀与才能。
“公门桃李”最早出现在古代文人的文章中,桃李常用来比喻教育的成果。桃李在古代文化中象征着德行和智慧,意指教师(或官员)对学生(或下属)的教导和栽培。这个成语强调了公职人员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尤其是他们在培养人才方面的责任。
“公门桃李”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教育与官场的关系密切,优秀的官员被视为社会的栋梁,负责培育人才。现代社会虽然有所不同,但对人才的重视依然存在。成语“公门桃李”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适用,强调责任感和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那些默默奉献的教育者和公务员,他们在背后辛勤耕耘,培养出许多优秀的人才。它引发了我对教育事业的尊重和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在我生活中,曾经有一位老师,她在教导学生时总是非常用心,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学生。每当我提到她时,都会用“公门桃李”来形容她对我们的影响。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校园里开满了桃李花,正如那位老教授所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这片沃土上,公门桃李相继盛开,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之材。
在英文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bear fruit”,表示某种努力或教育成果的显现。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对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重视是共同点。
通过对成语“公门桃李”的学,我意识到它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对教育与责任的深刻理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种成语的使用能帮助我更好地传达思想,增强表达的深度和文化内涵。
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旧唐书·魏徵传》:“徵为相,门多贤士,时人谓之公门桃李。”
《清史稿·张廷玉传》:“廷玉为相,门多贤士,时人谓之公门桃李。”
《明史·杨士奇传》:“士奇为相,门多贤士,时人谓之公门桃李。”
《宋史·文彦博传》:“彦博为相,门多贤士,时人谓之公门桃李。”
《晋书·王导传》:“导为相,门多贤士,时人谓之公门桃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