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2:47:5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25:16
成语“欺公罔法”由“欺公”和“罔法”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欺骗公众,违反法律”。其基本含义是指利用职权或其他手段,欺骗社会公众,破坏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指责那些利用权力或地位进行不法行为的人。
“欺公罔法”出自古代文献,具体的出处尚无明确记载,但可以推测其形成与古代对法律和公共利益的重视有关。在古代,法律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而“欺公罔法”正是对这一价值观的反面体现,反映了对不法行为的谴责。
该成语常用于法律、政治、社会等领域,尤其是在讨论腐败、权力滥用等现象时。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用来描绘人物的阴暗面。在日常对话中,可能用于批评某人的不当行为。在演讲中,表达对社会公正的追求和对不法行为的反对。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法律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而“欺公罔法”反映了对这一价值的违背。现代社会中,随着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该成语的使用更加频繁,成为揭露腐败和不公正的重要工具。
“欺公罔法”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愤怒和失望,因为它涉及对社会公正的侵犯。这种情感反应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法律的实施和社会正义的维护。
在生活中,我曾目睹一位同事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利,造成了团队的不公平竞争。这让我想起“欺公罔法”,并促使我在相关会议中提及这一现象,以呼吁大家共同维护公平。
在一首诗中,我试图融入“欺公罔法”的元素:
苍穹下,权力如影随形,
欺公罔法,心中暗潮涌动。
清风明月,何时归正道,
任凭世间,正义何处寻?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abuse of power”,指的是滥用权力的行为。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反映了对权力滥用现象的普遍关注。
通过对“欺公罔法”的学,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公正的重要性和法律的权威。这个成语在日常语言中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提醒我们在面对权力和法律时保持警惕,促进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准确性和深度。
这一班光棍奴才,敢如此欺公罔法。
《续资治通鉴·宋纪》:“州县之吏,往往欺公罔法,以自为计。”
《资治通鉴·唐纪》:“州县官吏,多欺公罔法,以自利其身。”
《清史稿·刑法志》:“官吏欺公罔法,民不聊生。”
《明史·刑法志》:“有司多欺公罔法,以自肥其私。”
《宋史·刑法志》:“吏或欺公罔法,以取贿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