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0:12:4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24:46
成语“欺世罔俗”由“欺世”和“罔俗”两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欺骗世人,愚弄世俗。它的基本含义是指用虚假的事物来欺骗社会和大众,表现出一种对真相的隐瞒和对社会舆论的操控。
“欺世罔俗”最早见于《庄子·外物》中的一句话:“故世之所称者,未必真;世之所贱者,未必非。”这里体现了对世俗观念的质疑和对真理的追求。成语的形成与**古代哲学思想,尤其是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有密切关系,强调真实与虚假之间的对立。
该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表面上看似高尚、实际却充满欺骗的行为。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用来描述形形色色的伪君子。在日常对话中,可能用于指责某些商业、政治行为的不诚实。在演讲中,可以用作引导听众思考社会现象的工具,激发对真相的追求。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诚实和真实的价值观深植于社会中。然而,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使得“欺世罔俗”现象更加普遍,尤其在商业、政治和社交网络等领域。该成语提醒人们保持警惕,追求真相,以免被虚假的表象所迷惑。
“欺世罔俗”这个成语常常带有负面情绪,让人感到愤怒与失望。它引发的联想通常是对社会不公、欺诈行为的反感,促使人们思考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寻找真实与诚信。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个表面热心公益的朋友,但后来发现他只是在利用这一身份来获取关注和利益。我在这个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欺世罔俗”的存在,也让我更加警惕和明辨是非。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世间繁华皆虚幻,
欺世罔俗藏真相。
寻觅真实心中念,
何时才能见光芒。
在英语中,可以使用“deceive the public”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这个短语同样传达了欺骗大众的概念。但在文化背景上,西方社会的强调更多集中在个体权利和真相的揭露上,而**文化则更加强调群体的伦理和道德责任。
通过对“欺世罔俗”的深入理解,我意识到它不仅是对虚假行为的批判,更是对真实与诚信的呼唤。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提高思维深度和表达的准确性,使我在面对社会现象时能够更为敏锐和严谨。
至于永建复统,则不能知,此皆欺世罔俗,以睐势位,情伪较然,莫之纠禁。
《旧唐书·李林甫传》:“林甫善音律,初为千牛直长,其舅楚国公姜皎深爱之。开元初,迁太子中允。时源乾曜为侍中,乾曜侄孙光乘,姜皎妹婿,乾曜与之亲。乾曜之男洁白其父曰:‘李林甫求为司门郎中。’乾曜曰:‘郎官须有素行才望高者,哥奴岂是郎官耶?’数日,除谕德。哥奴,林甫小字也。”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天性好文,治之终身不厌,有家法而不囿于一师。其论学兼综汉、宋,以谓先王治世之道,经纬万端,一贯之以礼。”
《明史·海瑞传》:“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尝言:‘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又不得已而均税,尚可存古人遗意。’故自为县官,即立意矫弊,务以抑强扶弱为己任。”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晋书·王衍传》:“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兼声名藉甚,倾动当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放效。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衍尝丧幼子,山简吊之。衍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衍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于情。然则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衍妻郭氏,贾后之亲,藉中宫之势,刚愎贪戾,聚敛无厌,好干预人事,衍患之而不能禁。时有乡人幽州刺史李阳,京师大侠也,郭氏素惮之。衍谓郭曰:‘非但我言卿不可,李阳亦谓不可。’郭氏为之小损。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阿堵物却!’其措意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