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43:0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13:32
“并行不悖”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并行”指的是同时进行,而“不悖”则表示不相悖,意即两者之间没有冲突或矛盾。整体而言,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两种事物或观点可以同时存在而不互相抵触。
“并行不悖”源自于古代汉语,其具体出处较为模糊,但可以理解为在描述事物相互独立但不冲突的状态时所使用的成语。这种表达方式在古文中常见,尤其是在讨论哲学或伦理观点时。例如,儒家思想中常提到的多元并存的观点与道家思想的和谐共存。
该成语常用于学术讨论、哲学辩论以及日常生活中。当涉及到不同观点、意见或做法时,可以用“并行不悖”来表达它们之间的兼容性。例如,在讨论不同的教育理念时,可以说:“这两种教育方法可以并行不悖,各有其优缺点。”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和谐与共存的思想根深蒂固。并行不悖的概念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多元文化环境,尤其在面对不同、文化、思想时,强调包容与共存的价值观。
“并行不悖”给人一种和谐、理性的感觉,能引发对多元化的思考,鼓励人们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它让我想到在复杂的社会中,如何寻找共存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在冲突中寻求解决方案。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参与过一个多元文化的讨论小组,尽管各自的观点不同,但我们始终保持着尊重与开放的态度,使得讨论能够并行不悖,促进了彼此的理解和交流。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将“并行不悖”融入其中:
晨曦与夜幕,交替无间,
万物生长,互不相干。
思想与情感,交织缠绵,
并行不悖,共同绽放。
在英语中,“coexist”或“parallel”可以与“并行不悖”相对应,但在不同文化中,如何看待并存的概念可以有所不同。例如,西方文化有时更强调个人主义,而东方文化则可能更重视群体和谐。
通过对“并行不悖”的学*,我认识到在语言表达中,理解和应用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还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它提醒我在生活中要尊重不同的观点,寻找和谐共存的方法,促进社会的多元与发展。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在这里描述的鲲和鹏的变化,虽然形态不同,但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和变化是“并行不悖”的。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孟子在这里强调的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道和身的原则都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可以看作是“并行不悖”。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管仲和鲍叔的交往中,各自的行为和理解并不矛盾,体现了“并行不悖”的原则。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这句话表明君子和小人关注的重点不同,但各自的行为并不冲突,可以视为“并行不悖”的体现。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的“和而不同”可以理解为“并行不悖”,即君子在保持各自独立见解的同时,能够和谐相处。
但风雅之事,又怎么能够和卫道的精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