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52:0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32:21
“牧豕听经”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放牧的猪在听经”。它用来形容那些心思不在学*或思考上,反而在一旁无所事事的状态。更深层的含义则指代那些对高深内容毫无理解,甚至没有兴趣的人。
该成语源自《庄子》中的一个故事。传说有一个放猪的牧人听见了孔子的教诲,他虽然在旁边静静地听着,但根本无法理解其中的深意。这个故事警示人们,有些人即使身处于知识的环境中,但由于自身的无知或不愿意思考,最终也无法获得真正的智慧。
“牧豕听经”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学和思考被视为重要的修身养性之道。“牧豕听经”反映了对那些不愿意投入心力去获取知识的人的批评。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的爆炸,人们在接触大量知识时,容易变得麻木,无暇深入思考,因此该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牧豕听经”让我联想到那些在课堂上或者会议中,心不在焉的人。他们的表现常常让我感到失望,也让我意识到学*的主动性和重要性。
在我的学*生活中,我曾经在一节课上因为玩手机而错过了重要的知识点,事后我意识到自己就像“牧豕听经”,没有真正去吸收信息。此后,我更加努力地保持专注,避免重蹈覆辙。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牧豕听经”:
晨曦初照书卷开,
思绪飘浮似云飞。
若问何人心无念,
牧豕听经耳边回。
在英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可以用“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意指将珍贵的事物给那些不懂得欣赏的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两者都在反映对无知的批评。
通过对“牧豕听经”的学,我认识到知识的获取不仅需要环境的支持,更需要个人的努力和主动性。这个成语提醒我在学和生活中保持警觉,不要成为“牧豕”,而是要积极思考,主动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的使用能够让我更加准确地表达对他人态度的观察与感受。
少孤,年八岁为人牧豕。乡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息庐下,乐其业,因就听经,遂请留门下,为诸生拾薪。
《明史·隐逸传·杨黼》:“杨黼,云南太和人也。好学,读五经皆百遍。工篆籀,好释典。或劝之仕,黼曰:‘不识礼乐法度为耻,不识高粱滋味为乐。’尝暮抵江浒,众方牵缆,黼即以所执小竿刺船,众笑其迂,黼曰:‘吾岂不能陆行哉?顾水道幽邃,可以习劳耳。’遂去,不知所终。”
《宋史·隐逸传上·种放》:“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阳人也。父诩,吏部令史,调补长安主簿。放沉默好学,七岁能属文,不与群儿戏。父尝令习进士业,放辞以业未喜好,愿且耕且学。父勉从之,而心窃怪其非是。一日,放被发佯狂,走京师,以诗投翰林学士宋湜,湜赠诗,即奏为京兆府郿县尉,不赴,归终南山豹林谷之东明峰,结草为庐,仅庇风雨。以讲习为业,从学者众,得束脩以养母。母亦乐道,薄滋味,善辟谷,容色如四十许人。岁余,郿县令王向奏其高蹈丘园,不求利禄,诏旌表门闾,赐粟帛。”
《新唐书·隐逸传·王绩》:“绩尝躬耕于东皋,时人号东皋子。或经过酒肆,酣饮赋诗。初,兄凝为隋著作郎,撰《隋书》未成,死,绩续余功,亦不能成。豫知终日,命薄葬,自志其墓。绩之仕,以醉失职,乡人靳之,托无心子以见趣云:‘无心子居越,越王不知其大人也,拘之仕,无喜色。越国法曰:“秽行者不齿。”俄而迹之,乃牧豕于青草湖,王召之,不进。”
《南史·沈麟士传》:“少好学,家贫,织帘诵书,口手不息。隐居余不吴差山,讲经教授,从学士数十百人,各营屋宇,依止其侧,时为之语曰:‘吴差山中有贤士,开门教授居成市。’麟士未尝入城府,尝出行,乡里见之曰:‘士大夫当知此味,岂宜自秽乎?’乃归,遂不复牧豕听经。”
《后汉书·刘昆传》:“少习容礼,平帝时,受施氏《易》于沛人戴宾,能弹雅琴,知清角之操。常慕周伯况、李子威之为人,遂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十余年不还。家贫,牧豕海上,年五十,乃始仕州郡。”
汉朝时期,承宫很小就成为孤儿,靠给别人放牧猪羊为生。乡里徐子盛老师给数百个学生讲解《春秋经》,8岁的承宫偷偷躲在教室的外面,边放猪边听老师讲解,十分入迷,就想方设法请老师让他进教室听课,作为交换条件是为师生捡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