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09:5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31:49
成语“牢不可拔”由“牢”、“不”、“可”、“拔”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牢固得不可拔掉”,形容事物非常稳固,不容易动摇或改变。其基本含义是形容人的信念、立场等十分坚定,或形容物体的稳定性。
“牢不可拔”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左传》,其中提到的“牢”与“拔”都与坚固和稳固的意义相关。该成语在后来的文学作品和口语中逐渐被广泛使用,以形容各种情况中的坚定不移。
“牢不可拔”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牢不可拔”在**文化中,常被用于描述忠诚、坚持的美德。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对个人品德和能力的认可。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强调团队合作、个人理想和社会责任时,体现了当代人追求理想和信念的坚定态度。
“牢不可拔”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积极向上的,联想到坚定、可靠、值得信赖的形象。它可以激励人们在面临挑战时保持信念和勇气。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迷茫和困惑,但在朋友的鼓励下,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变得“牢不可拔”。这种经历让我更加珍惜信念的力量,也让我在面对挫折时更加坚定。
在创作中,我可以将“牢不可拔”融入一首诗中:
风雨飘摇心似铁,
信念扎根如树坚。
纵然艰难道阻隔,
牢不可拔志不迁。
这首诗通过描述信念的坚定,传达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英语中,可以用“unshakeable”或“steadfast”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这些表达都强调了信念或态度的坚固性,虽然在文化背景和使用场景上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成语“牢不可拔”的学,我深刻理解了坚定信念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学、工作还是人际关系中,这种坚定的态度都能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这也让我在语言表达上更为丰富,能够更加精准地传达我的想法和情感。
根深蒂固,牢不可拔。
《资治通鉴·汉纪·光武帝建武元年》:“光武曰:‘吾志在天下,牢不可拔,岂为一隅之地哉!’”
《后汉书·班超传》:“超曰:‘臣以十五从军征,三十有二而归,中间所历,皆牢不可拔。’”
《汉书·王莽传上》:“莽自谓牢不可拔,天下莫能当也。”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吾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此言其力虽大,然时势不利,终不能拔。”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围原,原人曰:‘吾君之德,牢不可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