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17:0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13:03
“不拔之策”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不拔”的策略或计划,其中“拔”是指拔除、移走的意思。整体上,它强调一种稳定、坚持、不轻易改变的战略或措施。引申义是指在面对困境或挑战时,采取一种不轻言放弃、坚守立场的态度和策略。
“不拔之策”出自《左传》,在古代**的历史和军事语境中常被提及。其背景常与战争中的策略和外交手段相关,强调在复杂局势中坚持原有的方针,避免轻率地改变策略。
该成语通常用于谈论战略、决策、领导和管理等方面。在文学作品中,可用于描绘人物的坚定意志;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某种应对挑战的态度;在演讲中,可以作为鼓舞士气的说法,提倡坚持和稳定。
在**文化中,不拔之策体现了“坚持”和“稳定”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面对快速变化的环境,不拔之策的理念仍然适用,尤其在企业管理和个人发展中,强调长期规划和战略眼光。
该成语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坚定与信心,联想到在逆境中坚持不懈的精神。这种情感会激励人们在面临挑战时保持冷静和理智。
在我个人的学过程中,曾遇到过许多挫折,比如在学外语时,难免会感到挫败。但我选择了不拔之策,制定了长期的学*计划,最终取得了不错的进步。
在一次作诗中,我尝试将“不拔之策”融入其中:
风雨飘摇志不移,
不拔之策心如磐。
长路漫漫终见日,
坚守信念便光前。
这首小诗表达了在困难中坚持的决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tay the course”或“stick to one’s guns”,都传达了在困难中坚持自己选择的意味。这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对坚持与决断的共通价值观。
通过对“不拔之策”的学*,我认识到在生活和工作中坚持初衷的重要性。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增强了我在面对挑战时的心理韧性。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稳定的策略和坚定的信念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天下已定,金革已平,都于洛阳;娄敬委辂脱輓,掉三寸之舌,建不拔之策,举中国徒之长安,适也。
《资治通鉴·唐纪》:“李泌曰:‘臣有策,不拔之策也。’”
《后汉书·班超传》:“超曰:‘臣有计,不拔之策也。’”
《汉书·张良传》:“高帝曰:‘吾有良,不拔之策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吾闻赵有贤士,不拔之策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使荀息请师于秦,秦伯曰:‘晋有贤臣,不拔之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