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1:49:3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47:49
“狼奔豕突”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狼在奔跑,猪在突进”。它形容人们在危急情况下纷纷逃跑,场面混乱不堪。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战乱、灾难等紧急情况下的慌乱状态。
“狼奔豕突”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原文为:“狼奔豕突,故不知其所往。”在历史背景上,这句话描述了古代战争中,敌人进攻时,狼和猪在恐惧中奔逃,表现出混乱和恐慌的局面,反映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恐慌与无措。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败退、逃离或在混乱情境下的行为。在文学作品中,它可以描绘战斗或灾难场景;在日常对话中,形容某些混乱的局面;在演讲中,可以用来强调社会动荡或危机的严重性。
在**文化中,狼和猪都象征着不同的意义。狼常常被视为狡猾、凶猛的动物,而猪则象征着温顺,二者结合反映了在危机中人性脆弱的一面。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描述社会动荡、自然灾害时,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狼奔豕突”给人一种紧迫感和恐慌感,联想到了战争、灾难等不安的情境。这种情感反应使我在表达时更加注意用词的准确性,避免传达不必要的恐慌。
在一次旅游中,遇到突如其来的雷暴,大家都狼奔豕突地寻找避难所。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成语“狼奔豕突”所描绘的混乱场面,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应对突发**的冷静。
在一首关于战乱的诗中,我尝试融入成语:
烽火连天狼奔豕突,
人心惶惶似秋风扫落叶。
这样的用法展示了成语在诗歌中的表现力。
在英语中,可以用“stampede”来形容类似的混乱与逃离。这两个词在使用时都强调了恐慌的状态,但“stampede”更常用于形容动物或人群的迅速奔逃,而“狼奔豕突”则强调了文化背景中的动物象征。
通过对“狼奔豕突”的学,我意识到成语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更承载着历史文化和社会心理。在语言学中,掌握成语的使用不仅能够提升表达能力,还能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提高沟通的深度。
有几个狼奔豕突的燕和赵,有几个狗屠驴贩的奴和盗。
《资治通鉴·唐纪》:“李密狼奔豕突,终为王世充所败。”
《后汉书·袁绍传》:“袁绍狼奔豕突,卒无成于河北。”
《汉书·王莽传》:“王莽狼奔豕突,终不得其志。”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狼奔豕突,无所容于天下。”
《左传·宣公十五年》:“狼奔豕突,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在中国战场它还~,随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