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17:2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48:02
“狼烟四起”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狼烟(即烽火)四处升起,形容战争或动乱的迹象。它的基本含义是指战乱频繁,局势动荡不安,通常用来形容国家或地区的紧张局势。
“狼烟四起”源于古代的烽火传递系统,烽火台是用来传递战报的重要设施。狼烟指的是用狼毛制成的烟火,通常用于警示敌人来袭或召集援军。该成语的历史背景与古代战争密切相关,反映了古人对战争的重视和警惕。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狼烟四起”在特定文化背景中反映了古代人对战争和安全的深刻意识。在现代社会,虽然战争的形式发生了改变,但该成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描述社会动荡、政治危机或国际冲突时,能够引发人们对和平与安定的向往。
“狼烟四起”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焦虑、恐惧和不安。它使人联想到战乱带来的痛苦和流离失所的生活,促使人们思考和平的重要性。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曾经看到一部描绘战乱的电影,片中的“狼烟四起”让我深刻体会到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我常常在讨论国家时事时,使用这个成语来强调局势的严峻。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写成: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狼烟四起,村庄里的人们纷纷逃离,只有老者坚守在故土上,默默祈祷着和平的到来。”
在英语中,虽然没有与“狼烟四起”完全对应的成语,但可以使用“clouds of war”或者“tensions ris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这些表达同样强调战争的临近和紧张的局势。
通过对“狼烟四起”的学习,我更深入地理解了战争与和平的复杂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思考社会问题时,能够更准确地传达出紧张和动荡的情感。它在我语言学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提醒我关注历史与现实。
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
《清史稿·曾国藩传》:“太平天国起义,狼烟四起,曾国藩组织湘军,平定乱局。”
《明史·戚继光传》:“倭寇侵扰,狼烟四起,戚继光镇守边疆,屡挫敌锋。”
《宋史·岳飞传》:“金兵犯境,狼烟四起,岳飞率军抵抗,屡建奇功。”
《资治通鉴·唐纪》:“安禄山反,狼烟四起,天下震动。”
《旧唐书·李光弼传》:“贼将周挚引兵攻北城,光弼率军拒之,狼烟四起,战鼓雷鸣。”
这火筒节节生枝,能吹得~;实在放他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