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5:01:1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48:04
“狼狈逃窜”是一个形容人在遭遇困境或危险时,表现出狼狈不堪、急忙逃跑的状态。字面意思是像狼和狈这样的动物一样,狼狈地逃避、逃跑,通常带有一种慌乱和无助的情绪。
这个成语的来源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狼狈”二字本身在古代文献中就有提及,意指形态不堪、窘迫的样子。“逃窜”则是指快速逃跑。从字面来看,成语组合了二者的意义,强调了在危急情况下的狼狈和慌乱。
“狼狈逃窜”可以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日常对话和演讲中。例如,在小说中描写主角在敌人追击下的逃跑场景时,可以使用此成语。在日常对话中,当朋友讲述自己在某次尴尬的社交场合中急忙离开时,也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其狼狈的状态。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成语“狼狈逃窜”往往带有一种对失败和不幸的警示。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可用于描述职场中遭遇突发的慌乱状态,反映出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脆弱心理。
该成语常常带有负面情感,联想到失败、羞愧或者紧迫感。它也让我想到在压力下人们的脆弱与无奈,或许在某些情况下,狼狈并不是坏事,而是一种人性化的表现。
在一次公开演讲中,由于技术故障,我不得不临时调整内容,心中非常紧张,虽然我努力保持镇定,但还是有些狼狈逃窜的感觉。这让我意识到在面对突发情况时,保持冷静是多么重要。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用“狼狈逃窜”来表达一种失落的情感:
如风卷云,散落四方,
狼狈逃窜,心随梦亡。
无处可归,影随影长,
唯有孤影,伴我彷徨。
在英语中,用“flee in disarray”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在不同文化中都有逃跑或狼狈的情景描写,这体现了人类在危机时刻的普遍反应。
通过对“狼狈逃窜”的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还让我更加理解在面对困境时人们的真实感受。在语言学*与表达中,成语的运用能够加深表达的深度与生动性,值得在今后的交流中加以运用。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六》:“曹操闻之,狼狈失措,乃引兵还。”
《后汉书·袁绍传》:“绍狼狈奔走,仅以身免。”
《汉书·王莽传下》:“莽狼狈失据,乃率群臣至南郊,陈其符命本末,仰天大哭。”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乃夜亡,从间道归,狼狈而走。”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闻之,狼狈而逃。”
与其在群起而攻之中~,倒不如主动辞去军长职务,还有几分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