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4:28:2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9:26:51
“寸草不留”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寸草”即一小片草,形容连一丝一毫的东西都没有留下。其基本含义是形容剥夺或损失非常彻底,什么都没有剩下。
“寸草不留”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原文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的后半部分虽没有直接使用“寸草不留”,但其意象与成语的含义相辅相成,表达了自然生命的顽强与韧性,反衬出“寸草不留”的彻底。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战争、灾难或竞争中,某种力量或行为造成的彻底损失。例如:
在**文化中,自然与生命的联系被高度重视。成语“寸草不留”不仅反映了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也体现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在现代社会,该成语仍然适用,常用来描述对环境的破坏或社会资源的浪费。
“寸草不留”容易引发人们的悲伤与失落感。它让人联想到战争、灾难或竞争带来的痛苦,反映了人们对生命和资源的珍惜与敬畏。
在工作中,我曾经历过一次项目失败,团队的努力几乎被竞争对手的强大压力所吞噬,最终导致了“寸草不留”的局面。这让我更加意识到在竞争中保持创新和适应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写: “春风又生草,寸草不留痕; 风雨无情过,遗梦随云尘。”
在英语中,可以用“leave no stone unturned”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彻底和全力以赴。但是,其侧重点在于努力与追求,而“寸草不留”则更强调结果的彻底与残酷,反映了不同文化对失败和损失的认知差异。
“寸草不留”作为一个成语,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也在情感传达上引发深思。通过学和运用该成语,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损失与彻底性的含义,这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大地一变,直教寸草不留。
《宋史·岳飞传》:“飞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谓曰:‘吾将以此地为楚,寸草不留。’”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三》:“操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谓曰:‘吾将以此地为楚,寸草不留。’”
《后汉书·袁绍传》:“绍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谓曰:‘吾将以此地为楚,寸草不留。’”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谓曰:‘吾将以此地为楚,寸草不留。’”
《左传·宣公十五年》:“晋侯伐郑,郑人请成,晋侯弗许,曰:‘郑人叛我,我必灭之,寸草不留。’”
若是恼了我,连你西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