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3:59:2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27:16
“片甲不留”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一片甲胄都不留下”。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在战斗或冲突中彻底被击败,连一件装备都没有留下,强调了完全的失败或惨败。
“片甲不留”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这个成语的背景与楚汉之争有关,尤其是指项羽在与刘邦的战争中,最终失败后,连一片甲胄都未能保存下来。通过历史的演绎,这个成语不仅用来形容军事失败,也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的彻底失败。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成语常常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哲学意义。“片甲不留”不仅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也警示人们面对失败时应有的态度。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商业竞争、学术争论等方面的失败,提醒人们在追求成功时要谨慎应对可能的风险。
“片甲不留”常常带有悲凉和警示的情感色彩。这个成语使我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们在战斗中为了理想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面对失败时所带来的痛苦和反思。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挫折和困境。
在我的学经历中,有一次参加辩论赛,我的观点被对手完全驳倒,感觉就像是“片甲不留”。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准备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在之后的学中更加努力。
在某个故事中,可以描绘一位勇士在一场激烈的战争中奋勇杀敌,但最终因为战术失误,导致军队“片甲不留”,他只能带着满心的遗憾和教训回到故乡,思考未来的路该如何走。
在英语中,可以用“defeated soundly”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它并没有“片甲不留”那种历史和文化的深厚感。不同文化中对失败的理解和反应也可能有所不同,汉语中的成语往往更注重于历史和情感的结合。
通过对“片甲不留”的学,我意识到成语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历史的教训和人们的情感。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和深刻的思考,鼓励我在面对挑战时,保持谦逊和谨慎。
贫道祭风,周瑜举火,黄盖诈降,烧曹兵八十三万,片甲不回。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府被抄,片甲不留。”
《清史稿·太平天国传》:“太平军大败清军,片甲不留。”
《明史·李自成传》:“自成兵败,片甲不留。”
《水浒传》第七十回:“梁山好汉大破官军,片甲不留。”
《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曹操大败,片甲不留。”
我们舍命争先,杀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