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1:26:4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27:22
“片甲不还”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连一片甲胄都没有带回”。其基本含义是指在战斗或争斗中,损失惨重,甚至连一件护具都未能带回,形容失败得很彻底,或是形容人遭遇极大的损失。
“片甲不还”源自古代战争的经历,特别是在战斗中士兵的惨败。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左传》中的记载,描述了一场战争中军队的惨烈经历。成语的形成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战斗结果的重视及其对士兵生死的关注。
该成语可用于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战争和失败常常被用来象征人生的起伏和挑战。“片甲不还”不仅仅是对战争的叙述,反映了社会对失败的深刻理解。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适用于各种竞争场合,如商业竞争、学术争论等,提醒人们在面对挑战时要谨慎。
该成语常常令人联想到悲壮和无奈,能够引发人们对失败的反思和对成功的渴望。它提醒我们,即使在逆境中,也要吸取教训,避免再次陷入困境。
在我自己的经历中,曾经参加过一次重要的比赛,由于准备不足,最终结果可以说是“片甲不还”,不仅没有取得好成绩,还因为失误而受到批评。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准备的重要性,也让我在后续的比赛中更加谨慎。
我尝试将“片甲不还”融入到一首小诗中: 在战火纷飞中,勇士们冲锋, 片甲不还的悲壮,铭刻心中。 失败的教训如影随形, 重整旗鼓,重振雄风。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leave no stone unturned”(不留余地),虽然强调的是尽力而为,但与“片甲不还”所强调的彻底失败有些不同。不同文化中对于失败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反应可能存在差异,但都反映了对胜利和失败的深刻理解。
“片甲不还”作为一个成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们反思失败的教训,激励我们在未来的挑战中更加努力。这个成语不仅是语言的表达工具,更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咱留一支军马守关,以待刘总督后队官军,杀教他片甲不还,方称畅快!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以五百骑破太平军十万,片甲不还。”
《明史·戚继光传》:“继光以五百骑破倭寇十万,片甲不还。”
《宋史·岳飞传》:“飞以五百骑破金兵十万,片甲不还。”
《旧唐书·李光弼传》:“光弼以五百骑驰之,斩其将,片甲不还。”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斩首数千级,片甲不还。”
我们要转移社会、改善社会,就得迎上前去,同这班东西接战,杀得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