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27:1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27:21
成语“片甲不回”的字面意思是“没有一片甲胄能够返回”,引申为在面临危险或困境时,毫不犹豫地前进,形容决心坚定,不留退路。它常用于形容勇敢无畏、决心坚定的人。
“片甲不回”最早出现在《史记·平原君赵胜传》中,其中描述了赵胜的决策和行动。成语的使用反映了古代战场上的一种决策态度,强调在危急时刻的果断和无畏。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勇气和决心被视为重要的美德,成语“片甲不回”强调了这种价值观。在现代社会,这种精神同样适用于创业、职场等方面,鼓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表现出坚定和果敢。
“片甲不回”给予人一种强烈的激励感,让人联想到勇士、英雄和决心。它常常引发对个人奋斗和追求理想的思考,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有一次在参加一次重要的演讲比赛时,尽管心中有些紧张,但我告诉自己要“片甲不回”,最终顺利完成了演讲,并获得了好评。这次经历让我更加体会到决心的重要性。
在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选择“片甲不回”,在梦想的道路上,勇敢前行。即使前方荆棘密布,也要用心中的火焰照亮前行的路,让每一步都充满力量。
在英语中,可以使用“no turning back”或“to go all out”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这些表达同样强调决心和勇气,虽然在文化背景和语境上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理念是一致的。
通过对成语“片甲不回”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它不仅是一个语言表达,更是鼓励人们在生活中面对挑战时要有坚定信念的重要象征。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更加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意义。
贫道祭风,周瑜举火,黄盖诈降,烧曹兵八十三万,片甲不回。
《明史·戚继光传》:“继光急令军中张左右翼,身挺其中以俟。倭分两掎角来犯,未至数十步,辄为左右翼所抄,大败走。”
《宋史·岳飞传》:“飞进军朱仙镇,距汴京四十五里,与兀术对垒而阵,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遁还汴京。”
《后汉书·袁绍传》:“绍军大溃,绍与谭单骑退保黎阳。”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六》:“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盖船忽发火,时风盛猛,悉烧操船,操军大乱,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操乃走。”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西岐异人甚多,无怪屡次征伐,俱是~,无能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