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8:11:3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47:49
成语“狼子野心”字面意思是“狼的儿子具有野心”,用来形容那些心怀不轨、不择手段的人。一般指心中有着不可告人的阴险企图,往往与狼的狡诈、凶狠联系在一起,暗示此人内心深处有着不良的动机。
“狼子野心”源自于古代对狼的观察和描绘,狼在**文化中常被视为凶狠和狡诈的动物。这个成语可能没有明确的文献出处,但其意象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对狼的描述,反映了人们对狼的负面看法和对“野心”这一概念的警惕。
“狼子野心”常用于指责那些表面上表现得友好、忠诚,但实际上心怀鬼胎、图谋不轨的人。它可以在文学作品中用于描绘反派角色,也可以在日常对话中用来形容某些人的不良动机。在演讲中,可以作为警示,提醒听众要警惕身边可能存在的阴险之人。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狼象征着狡诈和危险,狼子野心的成语反映了对不道德行为的警惕和批判。在现代社会,随着竞争的加剧,这个成语依然适用,用以形容那些在职场、商界或政治上心怀不轨的人,提醒人们要警惕潜在的威胁。
“狼子野心”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警惕与不安。它唤起对背叛、不信任的联想,促使人们在交往中更加小心翼翼。在表达时,使用这个成语可以有效传达出对某人或某种行为的强烈不满和警惕感。
在我的生活中,曾遇到过一位表面上非常友好但背后捣鬼的同事。后来我意识到他心中狼子野心,才开始对他保持距离,这让我更加信任那些真心相待的人。
在一首小诗中:
月下独行狼影藏,
心中野火暗自狂。
表面和善真难辨,
狼子野心不可当。
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狼,结合内心的野心,表达出对潜在危险的警惕。
在英语中,与“狼子野心”相似的表达是“wolf in sheep's clothing”,意指伪装成无辜者的恶人。这两个表达都反映了对表里不一之人的警惕,但文化背景和意象各有不同。
通过对“狼子野心”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个别人的指责,更是对社会中潜在恶行的警觉。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们在沟通中要关注他人的真实意图,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晋书·王敦传》:“敦既得志,暴慢愈甚,四方贡献多入己府,将相岳牧悉出其门。”
《三国志·魏书·董卓传》:“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睚眦之隙必报,人不自保。”
《后汉书·袁绍传》:“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性矜愎自高,短于从善,故至于败。”
《史记·项羽本纪》:“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左传·宣公四年》:“初,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春秋时期,楚国若敖家族子文、子良兄弟均做了官。司马子良生了一个很凶猛的儿子斗越椒,令尹子文不喜欢这个侄子,认为他有狼子野心。后来斗越椒做了司马,他杀死堂兄子扬,继任令尹,暗中扩军反叛,被楚王打败,灭了若敖全族
哪晓得这班降兵,本来原是游勇出身,~,哪里肯安安顿顿的守著规矩过日子,便渐渐的放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