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8:10: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34:10
成语“回惊作喜”字面意思是“惊恐之后变为喜悦”。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经历了恐慌、惊慌失措的情境后,情况突然好转,导致人们从惊讶和害怕转变为高兴和欣喜。
“回惊作喜”出自《红楼梦》。在小说中,人物在经历了一些突发**或不幸后,最终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糟糕,反而有了意想不到的好结果,因而感到惊喜和欣慰。虽然具体的出处可能较为模糊,但这一成语所传达的情感反应却是非常生动的,体现了人们在生活中经历波折和转折的常态。
“回惊作喜”常用于描述某种情况的转折,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常常用它来描绘角色的心理变化。在日常对话中,人们也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经历了紧张或惊恐后,最终迎来好结果的情境,例如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经过努力解决后,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感到欣喜。
在**文化中,人生充满了起伏和波折,成语“回惊作喜”正好体现了这一现实。在生活中,人们常常经历从低谷到高峰的转变,而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适用,强调了乐观与希望的重要性。
“回惊作喜”给人带来一种从紧张到放松的情感体验。它让我联想到生活中的意外惊喜,比如一场突如其来的好消息,或是一个看似糟糕的局面最终迎来转机。这种情感变化对我的思维和表达产生了影响,使我更倾向于在逆境中寻找希望。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工作项目中,我们的计划出现了重大失误,大家都感到非常焦虑。但经过团队的努力,最终我们找到了更好的解决方案,结果不仅保住了项目,还得到了客户的赞赏。那一刻,真是回惊作喜。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回惊作喜”:
秋风起,叶飘零,
忧伤缠绕心间生。
然天边云开月明现,
回惊作喜笑声盈。
在英语中,可以用“from fear to joy”或“from shock to relief”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不过,这种表达通常不如“回惊作喜”那样简洁有力,成语的使用让这种转变更加生动和形象。
通过对成语“回惊作喜”的学*,我深刻地理解到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及其带来的情感变化。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面对困难时更加乐观。它提醒我,无论生活多么艰难,转机总在前方,只要我们保持希望。
国王闻言,回惊作喜。
《资治通鉴·汉纪·光武帝建武元年》:“光武闻之,回惊作喜,曰:‘吾得之矣!’”
《后汉书·班超传》:“超闻之,回惊作喜,曰:‘吾得之矣!’”
《汉书·王莽传上》:“莽闻之,回惊作喜,曰:‘吾得之矣!’”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闻之,回惊作喜,曰:‘吾得之矣!’”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闻之,回惊作喜,曰:‘吾得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