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7:50:3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14:33
“急功近名”是一个形容词短语,字面意思是急于追求功名利禄。它指的是一种心态或行为,表现出急于获得成就和名声,而不注重过程和质量。这种态度往往会导致粗制滥造或者短视行为。
“急功近名”最早出现在明代的文学作品中,可能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盛行,许多人为了一举成名而拼命努力,甚至不惜走捷径。这一成语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带有一定的批判色彩。
“急功近名”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急功近名”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过程的重要性。而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中,有些人可能更加倾向于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了长远目标和道德责任。
“急功近名”常常带给人们负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浮躁、短视和不负责任。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成功时,需保持理性和耐心,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曾经也有过急功近名的经历。例如,在某个项目中,我为了尽快完成任务,而忽视了细节,结果导致了较大的失误。这让我明白了注重过程的重要性,从此在工作中更加注重细节和质量。
在某个故事中,可以设定一个急于求成的年轻人,他为了快速获得成功,频繁更改自己的计划,结果每次都以失败告终。最终,他认识到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instant gratification”,意指对快速满足的渴望。这种现象在全球化的今天,尤其在现代社会中都有相似之处,反映了人们对成功和成就的普遍追求。
通过对“急功近名”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成语的内涵和背景非常重要。它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使用,还让我思考在追求目标时的态度与方法,促使我在生活中更加注重过程的价值。
世宗治尚明肃,诸臣皆以开敏精勤称上指,为政持大体,与夫急功近名,流于溪刻,重为世诟病者,固大异矣。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急功近名,不恤时议。”
《晋书·王衍传》:“衍急功近名,不恤家国。”
《后汉书·王允传》:“允急功近名,不恤国计。”
《汉书·王莽传下》:“莽急功近名,不恤民隐。”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急功近名,不恤民力。”
四方布衣之士亦有上书于乾清门以希进用者,然率皆~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