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2:00:5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14:14
“急公好义”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急于为公事而热心于义务”。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非常关心公共利益,乐于助人,愿意为正义和道义而积极行动。
“急公好义”出自《后汉书·王允传》,其原文为“急公而好义”。成语的形成与古代社会对个人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对道义的重视密切相关。在古代,特别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个人的行为常常被看作是与社会责任相连的。
“急公好义”常用于描述那些乐于助人、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的人。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个性往往通过这一成语来体现其高尚品德。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朋友、同事或社区成员的行为。在演讲中,它也可以用来鼓励大众关注社会责任。
同义成语:
这两个成语均强调对他人的帮助和关心,但“乐善好施”更侧重于施舍的行为,而“助人为乐”则强调帮助他人带来的愉悦感。
反义成语:
这两个成语强调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完全与“急公好义”所倡导的公共利益与道德责任相对立。
在**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文化,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对社会的责任。“急公好义”体现了这种文化背景,呼唤人们关注公共利益。在现代社会,尽管个人主义抬头,但这一成语依然适用,激励人们参与公益事业,推动社会进步。
“急公好义”使我联想到那些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的平民英雄,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感动。这种情感反应也激励我在生活中更加关注他人,参与社会活动。
在我参与志愿服务的经历中,发现许多人都体现了“急公好义”的精神。一次,我和朋友们参加了一个帮助贫困儿童的活动,大家积极捐款、捐物,热情参与,深刻感受到这种精神的力量。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合“急公好义”:
春风化雨润无声,
急公好义助人行。
携手共筑和谐梦,
人间有爱自芬芳。
在西方文化中,有类似的表达,如“altruism”(利他主义),强调无私地关注他人和社会。虽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和理解有所不同,但对公共利益的关心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对“急公好义”的学,我认识到该成语不仅仅是字面的含义,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帮助我更好地传达个人的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鼓励人们关注他人,贡献社会。
楚昭王有士曰石奢,其为人也,公正而好义。
《明史·海瑞传》:“急公好义,清官之风也。”
《宋史·岳飞传》:“急公好义,忠臣之本也。”
《后汉书·杨震传》:“急公好义,天下所共知也。”
《史记·游侠列传》:“急公好义,士之廉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急公好义,国之宝也。”
~之心萌,独立自存之志固,言议波涌,为作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