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00:1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11:49
“和蔼近人”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一个人态度温和、亲切,容易接近。它通常用来形容长辈、老师或领导等具有人格魅力的人,表示他们与人相处时展现出的友善与包容。
该成语的具体来源并无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和蔼”本身指的是温和可亲,带有一种友善的态度;“近人”则表示容易接近,给人一种亲近感。合在一起,形成了对待他人时温暖和蔼的态度。成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尤其是在描写人际关系和性格特征的文献中。
“和蔼近人”在多种场合下均可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的文化中,和蔼近人这一特质被广泛赞誉,尤其在教育、医护等领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关怀。现代社会对这一特质的重视,反映了人们对良好人际关系的向往。
“和蔼近人”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温暖和关怀,给人以安全感。在交流中,和蔼的态度往往能促进良好的沟通,减少误解与冲突,增强人际关系。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和蔼的老师,她总是耐心地解答我的问题,让我在学上感到无比轻松。因此,这种和蔼的态度不仅促进了我的学,也给我树立了一个积极的榜样。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春风拂面和蔼近,
桃花笑语满庭前。
人与人间心相连,
温暖相伴共流年。
在英语中,可以用“approachable”或“friendly”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这些词也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友善与可接近性,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具体的表达和应用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和蔼近人”这个成语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它在日常交流和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一个和蔼的人往往能更好地促进沟通,建立信任,这在我未来的学*和生活中将继续指导我如何与他人相处。
《明儒学案·陈献章传》:“献章和蔼近人,学者多宗之。”
《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八十一》:“王安石和蔼近人,士大夫多亲之。”
《清史稿·张廷玉传》:“廷玉和蔼近人,士林咸服。”
《明史·李东阳传》:“东阳和蔼近人,士林重之。”
《宋史·吕蒙正传》:“蒙正和蔼近人,士大夫多归之。”
但不知怎的总觉得他其实是~,并不如先前自己揣想那样的可怕。